當(dāng)《新青年》遇到魯迅(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當(dāng)《新青年》遇到魯迅(2)

摘要:1921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九卷一號上發(fā)表小說《故鄉(xiāng)》,給處境困頓的雜志以很大慰藉。魯迅在《故鄉(xiāng)》的最后寫到:“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聽將令與“特別有價值”

為了擴大《新青年》的社會影響力和銷量,平時在一起就喜歡互相抬杠的錢玄同和劉半農(nóng)商議合演一出紙上的“雙簧戲”。在1918年3月《新青年》四卷三號,由舊學(xué)根底較深的錢玄同扮演頑固保守的遺老角色,化名“王敬軒”致函雜志,鋪陳出許多迂腐的見解,恣意攻擊文學(xué)革命和《新青年》雜志。而早已炮制好的洋洋萬言、署名“半農(nóng)”的雜志記者的回信,也在同期部分刊發(fā)?;匦裴樹h相對地對“王敬軒”的觀點逐一駁斥,言辭犀利潑辣,并指名批判舊派學(xué)者林紓。“雙簧戲”終引起了反響。一位自稱“崇拜王敬軒者”致信陳獨秀,質(zhì)問《新青年》:“貴志記者對于王君的議論,肆口大罵,自由討論學(xué)理,固應(yīng)如是乎!”陳獨秀當(dāng)即給署名“崇拜王敬軒者”復(fù)信闡述《新青年》的立場:“本志自發(fā)刊以來,對于反對之言論,非不歡迎……妄人尚復(fù)閉眼胡說,則唯有痛罵之一法。”以后又有林紓的親信弟子、北大法科政治系學(xué)生張厚載來信質(zhì)疑胡適和沈尹默等關(guān)于白話詩以及胡適、劉半農(nóng)、錢玄同等關(guān)于舊戲的一些觀點,胡適、錢玄同、劉半農(nóng)、陳獨秀竟一齊提筆上陣,在同期雜志上作答。隨著各色人物漸次加入論戰(zhàn),《新青年》終于熱鬧起來了,展露出風(fēng)起云涌之勢。一年之內(nèi)銷量從每月千冊上升至一萬五六千冊。

對于這出“雙簧戲”,陳獨秀自然是歡喜的,以為“這樣制造一點氣氛,也無不可”。胡適對此則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輕薄”之舉,憂心忡忡地致信錢玄同說“憑空閉產(chǎn)造出一個王敬軒”是不值得辯論的。而年長胡適10歲的魯迅深諳中國社會的惰性,認為唱唱雙簧戲,也無傷大雅,矯枉不忌過正,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以后魯迅還在《憶劉半農(nóng)君》中稱贊“活潑、勇敢”的劉半農(nóng)此舉的確算是打了一場“大仗” 。

1918年4月2日,魯迅終于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約在4月5日晚交給了到訪的錢玄同與劉半農(nóng)。錢、劉二人初讀之下,如獲至寶。第二天稿子送到編輯所,陳獨秀也拍案叫絕。小說隨即在《新青年》四卷五號上發(fā)表出來,并首次使用筆名“魯迅”。《狂人日記》借一個迫害狂癥患者“狂人”的驚恐峻急之口,石破天驚地指出中國綿延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zhì),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啟蒙呼喚: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這篇4700余字的小說現(xiàn)在已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開山之作。魯迅也曾毫不客氣地評述說:《狂人日記》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這部小說加上以后陸續(xù)在《新青年》發(fā)表的《孔乙己》、《藥》等小說,“算是顯示了‘文學(xué)革命’的實績”。魯迅如此的自我評述并不過分。彼時《新青年》高喊文學(xué)革命、倫理革命,將領(lǐng)們皆長于議論,文字大抵是號角性、綱領(lǐng)性的;不多的文學(xué)作品又偏重外國的譯作,且全是文言文,缺少本國文學(xué)作品。而魯迅的作品以白話小說的形式,以最接地氣的內(nèi)容,深沉含蓄地填充了那些高文宏議難免的簡略空疏之處,確實是給予了最特別、最實際的響應(yīng)和支持。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坦言:“但既然是吶喊,則當(dāng)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huán),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在魯迅看來,既已入陣,為了達到微茫的希望計,是必須與主將和前驅(qū)者采取同一步調(diào)的。故甫一入陣,魯迅就急步緊追《新青年》的一班伙伴們。如為了響應(yīng)1918年5月《新青年》四卷五號上刊載的陳百年、錢玄同、劉半農(nóng)等反駁“靈學(xué)會”的文章,周作人的譯作《貞操論》以及1918年7月《新青年》五卷一號刊發(fā)的胡適的《貞操問題》,魯迅即在1918年8月《新青年》五卷二號發(fā)表論文《我之節(jié)烈觀》;胡適于1919年8月在《每周評論》發(fā)表《再論“我的兒子”》,魯迅隨即在1919年11月的《新青年》上發(fā)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沉痛勇毅地呼吁與承諾:“……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dān),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918年4月,《新青年》增辟了《隨感錄》欄目,刊載對社會和時事的短評。魯迅從1918年9月五卷三號開始為《隨感錄》欄目撰稿,直至1919年11月六卷六號刊發(fā)的《六十六生命的路》,共撰稿27篇(后全部收入雜文集《熱風(fēng)》)。此外,受胡適新詩集《嘗試集》的影響,自稱不喜作詩的魯迅也嘗試做新詩。他在《新青年》上一共發(fā)表有6首白話新詩:《夢》、《愛之神》、《桃花》和《他們的花園》、《人與時》、《他》,數(shù)量雖不多,卻深切地反映了憎惡、抨擊黑暗現(xiàn)實,渴望新思想新文化,執(zhí)著追求自由、真理的時代精神。如《夢》里“前夢黑如墨”、“后夢墨一般黑”、“暗里不知,身熱頭痛”,讓人聯(lián)想到 “鐵屋子”里昏睡的人們。而《他們的花園》中的小娃子走出“破大門”,望見鄰家大花園“有許多好花”,于是“用盡小心機”,得了一朵“又白又光明”的百合,似已綻露了魯迅要積極從外域吸取先進東西的“拿來主義”思想之端倪。迄1921年8月1日九卷四號止,魯迅在《新青年》共發(fā)表小說、詩歌、雜文、譯文、通訊等50余篇。特別是其中的5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風(fēng)波》、《故鄉(xiāng)》,完全奠定了他在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文學(xué)巨匠的地位。

雖然不過是“聽將令”“也來喊幾聲助助威罷”,未料這“不暇顧及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的吶喊聲竟是異質(zhì)而復(fù)調(diào)的,因而格外驚世駭俗、振聾發(fā)聵;雖然已“遵命”“刪削些黑暗,裝點些歡容,使作品比較的顯出若干亮色”,仍難掩獨特面目:灰冷厚重的底色,麻木、悸動、抗?fàn)帯⒔^望、眷念、腐敗、荒誕……世道、人心的種種體驗和真相始終糾纏、撕扯在一起,于曲曲折折中傳遞出生命最深處的血氣和熱力。

魯迅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也令《新青年》的同人們由衷欽佩、自愧不及。如與他相交多年,最終關(guān)系極為疏離的錢玄同仍公允地稱贊魯迅“讀史與觀世,有極犀利的眼光,能掘發(fā)中國社會的痼疾,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等小說及《新青年》中他的《隨感錄》所描寫所論述的皆是。這種文章,如良醫(yī)開脈案,作對癥發(fā)藥之根據(jù),于改革社會是有極大的用處的”。胡適則在1922年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xué)》中寫到:“成績最大的卻是托名‘魯迅’的。他的短篇小說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Q正傳》,雖然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同年8月11日,胡適在日記中還寫道:“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賞鑒力與創(chuàng)作力,而啟明的賞鑒力雖佳,創(chuàng)作較少。”直到晚年,胡適仍感慨魯迅在《新青年》時代是個健將,是個大將,并坦言:“我們這班人不大十分作創(chuàng)作文學(xué),只有魯迅喜歡弄創(chuàng)作的東西,他寫了許多《隨感錄》、《雜感錄》,不過最重要他是寫了許多短篇小說……他們弟兄的作品,在社會上成為一個力量。”而一直執(zhí)掌《新青年》帥旗的陳獨秀,對于魯迅也另眼相看、格外敬重。陳獨秀南下后,頻繁與周作人通信,不斷向魯迅索稿。如:1920年3月11日陳獨秀在致周作人的信中肯切地提及: “我們很盼望豫才先生為《新青年》創(chuàng)作小說, 請先生告訴他。”同年8月22日陳獨秀致信周作人告知魯迅的小說《風(fēng)波》將在《新青年》八卷一號發(fā)表,并率真地表示“魯迅兄做的小說,我實在五體投地的佩服”。同年9月28日陳獨秀致信周作人云:“你尚有一篇小說在這里,大概另外沒有文章了,不曉得豫才兄怎么樣?隨感錄本是一個很有生氣的東西,現(xiàn)在我一個人獨占了,不好不好,我希望你和豫才、玄同二位有功夫都寫點來。豫才兄做的小說實在有集攏來重印的價值,請你問他倘若以為然,可就《新潮》《新青年》剪下處自加訂正,寄來付印。”感其熱誠,以后魯迅采納其建議,集攏了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說,編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于1923年8月出版。

1933年3月5日,聲名隆盛的魯迅在撰寫《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時,特別提及當(dāng)時已被中共開除、并作為托派首領(lǐng)批判、又因反蔣抗日被國民黨關(guān)押囚禁的陳獨秀。他說: “但是《新青年》的編輯者,卻一回一回的來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里我必得記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

責(zé)任編輯:潘攀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biāo)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