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科學的歷史思維分析當代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提高思維的科學境界,維護黨的事業(yè)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以不斷“接力”的精神向歷史交出合格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要保持革命本色,牢記“兩個務必”,常常用毛主席由西柏坡進京趕考的歷史案例為典型。他曾經指出:“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際,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鄭重提出‘兩個務必’,是經過了深入思考的。這里面,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上治亂規(guī)律的深刻借鑒,包含著對我們黨艱苦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勝利了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xiàn)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也包含著對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認識,思想意義和歷史意義十分深遠。”后來,他多次提到由西柏坡出發(fā)的“進京趕考”這件事。直到2016年7月1日,他在建黨95周年大會的講話的結束部分,仍然提到了由西柏坡進京趕考的事。他說道:“1949年3月23日上午,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60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黨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同時,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xù)。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xù)。”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從黨的“初心”出發(fā),把現(xiàn)實的工作看作黨的整體工作的一部分,把自己的工作看做“接力”過程的一棒。
由于人們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的欠缺,幾十年來,在對待新中國的歷史方面,總有一種顧此失彼,非此即彼,甚至把改革前后兩個三十年對立起來的傾向。這樣就很容易為歷史虛無主義留下侵染的空間,甚至出現(xiàn)否定黨的歷史的傾向。習近平總書記恰恰在這些具有復雜的爭議性的問題上撥亂反正,引導了科學的歷史方法,正確對待兩個三十年的歷史。他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lián)系又有重大區(qū)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chuàng)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fā)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這段論述,發(fā)出歷史的公道之音、客觀之音、大得人心之音,人們無不佩服。這樣抓住歷史本質進行評價的歷史思維,統(tǒng)一了人們復雜的認識現(xiàn)象。
習近平總書記總是能夠運用歷史的思維使人們加深對黨的基本原則的認識。比如,面對新時期以來,國內外敵對勢力散布的所謂“軍隊國家化”、“軍隊去政治化”、淡化思想政治工作、淡化黨的領導的各種錯誤思潮,2014年10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上杭古田主持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這個選擇,就把解決現(xiàn)實中的錯誤思潮,引導主旋律,與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繼承黨的歷史傳統(tǒng)一致起來了。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在紅軍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會上毛澤東作了政治報告并為之寫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這個決議案根據(jù)我們黨與軍隊內部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做斗爭的豐富經驗,使紅軍徹底肅清舊式軍隊的影響,完全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上。這個決議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每連建設一個支部”的原則。在這次新的古田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理想信念在全軍牢固立起來,把堅定官兵理想信念作為固本培元、凝魂聚氣的戰(zhàn)略工程,把握新形勢下鑄魂育人的特點和規(guī)律,著力培養(yǎng)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有靈魂”就是具有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這就是要在全世界面前不忘初心,重新塑造紅軍本色的壯舉。在古田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講“初心”,就是要把歷史與現(xiàn)實發(fā)展一致起來,獲得了歷史的原動力。這就體現(xiàn)維護黨的事業(yè)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以不斷接力的精神向歷史交出一代人的答卷。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設計的時候,同樣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歷史思維的胸懷。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定型化,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關于促進制度的定型化,習總書記采用了歷史地思維,提到了鄧小平1992年在視察南方談話中提出的,30年的時間使制度達到定型化的論斷。這樣,從歷史到現(xiàn)實的一種思維,攜帶著幾代人的實踐的積淀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更加容易成為全國人民大眾統(tǒng)一改革認識的動力。通過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人們認識到,社會要長治久安,要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就必須抓緊推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定型,基本方針、政策定型,再也不能使基本制度和方針政策處于動蕩狀態(tài)了。這是民心所向,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規(guī)律的指示。全面依法治國,不僅僅是要求我們的干部要做到按照憲法和法律執(zhí)政,更加重要的是人民大眾能夠依靠穩(wěn)定運行的法律和制度,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權利,胸有成竹地、按部就班地辦更多的事情。要展示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大眾感覺最宜居的地方。這才是改革的最終的根本目的。這樣,人民大眾才能在改革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社會主義的成就和進展時,最常用的詞語就是60多年以來,把新中國的事業(yè)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科學歷史的方法,對于維護黨的事業(yè)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根據(jù)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jù)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