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玄宗的三道防線
玄宗在河東布置三道防線,來擋住安祿山。第一道防線是張介然防守。這是山西人,在王忠嗣統(tǒng)帥下,立功,提升到衛(wèi)尉卿。布防在陳留,即開封。這兒是“水陸所湊,邑居萬家,而素不習戰(zhàn)”。張介然到了后,招募新兵,不久招募了一支部隊,馬上把守在要害處,準備阻擋安祿山。安祿山的軍隊一到,陣勢兇猛。這幫烏合之眾嚇得武器都抬不起來。就這樣陳留太守嚇得開門投降。安祿山進城了,陳留失守。第二道防線是滎陽。這是三秦咽喉,也是水陸要害處,扼守黃河。崔無诐(音:bi)在這兒防守。他也是招募新兵,可是安祿山的部隊攻打時,像切西瓜一樣,騎兵一到,城上士兵們看到安祿山滾滾而來,部隊自己從城頭掉下來了。“自墜如雨”。滎陽也失守。
治軍鬼才的傳奇:接著派了三個先鋒官,沖擊第三道防線,田承嗣等是先鋒官,因為這兒有有名的封常清。他曾向玄宗揚言十天拿下安祿山的首級。封常清還有點故事。本身成長是傳奇。從小長得差,眼睛有結(jié)。爺爺發(fā)配到安西看城門時,他在城門邊長大。在這兒混口飯吃,三十多歲時,看到安西兵馬使高仙芝來了。一行三十多人衣裝筆挺,威武地通過城門,他就心生羨慕,想當高仙芝的侍從,就寫信給高仙芝,直接報名要當侍從。高仙芝一看,找上來看看,一找上來一看,長得太有型,不行。拒了他。封常清有耐心再寫,告訴高仙芝,還想當侍從。高仙芝只好說名額滿了,別來了。這時封常清發(fā)怒了,寫信告訴他,如果以才取人,是士大夫都希望的。如果以貌取人,就會失去子羽。這是孔夫子的學生,后來也像孔子一樣講學,孔子感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封常清自稱子羽,高仙芝還是不要他。封常清就在大門處看著,跟上他了。封常清像釘子戶了,一盯盯了幾十天。只好收下了封常清。這一份工作來之不易。封常清特別賣力。一天,打仗,封常清跟著,打大勝時,封常清把捷報都寫好了,用什么計謀,寫得清楚。有水平,一看是打仗的行家寫的。高仙芝大喜,他想說的都寫了出來。直接上遞,上級高興,間是誰寫的。高仙芝知道了封常清是個人才,從此一路提拔,慢慢地當了官,成了左右臂膀。高仙芝出外時,讓他留守。封常清這樣的低微出身,一下子變成地位高,人們不服。鄭德詮是奶媽的兒子,從小與高仙芝一樣長大,被當作弟弟看待。軍隊中誰都不敢惹他。他不服封常清,一次封常清出去,回來時威風,這時鄭德詮沖上來,沖撞后揚長而去。封常清不說,派人去請來鄭德詮。節(jié)度使府是深深庭院。一道道門關(guān)上,最里面,跟他說,我出身低微,當過高帥的隨從。你沖撞我,就是沖撞高帥,我就拿你來整肅軍紀,拉下去就打。媽媽來救,趕快找高仙芝的夫人來救。想沖進來救發(fā)現(xiàn)大門緊閉。只好大哭喊,務必手下留人。封常清不聽,打死了鄭德詮。二人氣憤,向高仙芝告狀。高仙芝接到告狀,見到封常清沒說話。封常清也不說。這事就過去了。之后,又有兩個高級將領(lǐng)也這樣因囂張被杖殺,從此這兒的部隊整治成紀律嚴明的雄師。封常清因治軍聞名。也被推薦為節(jié)度使。他要夸口取安祿山的首級。田承嗣派去攻打。封常清呢,招募了六萬人。在他手中,真治出了樣子。一邊訓練一邊挖掘工事布防??上胺讲粻帤猓园驳撋娇焖俅虻搅寺尻?。
血戰(zhàn)六日洛陽失守:封常清帶著新軍出城迎敵,第一戰(zhàn)把先鋒斬殺一百人。這是安祿山第一次能殺敵的戰(zhàn)爭。安祿山大部隊來了,只能退到上東門。駐定上東門,安祿山猛攻,封常清的部隊又敗了。封常清畢竟是名將,部隊有序地后退,到都亭驛,組織新防線,再戰(zhàn),再敗,再退,到宣仁門,再退到提象門,這是宮內(nèi)了,只好吹下樹,堵住路,帶著殘部突圍而出,到陜州去。封常清打了六天,洛陽陷落,但這是開戰(zhàn)以來能打六天的部隊,而且也是烏合之眾。這支軍隊的戰(zhàn)績顯示一點,安祿山的部隊不是不可戰(zhàn)勝的。同時,也表明安祿山不好打。他帶著殘部退到陜郡。即三門峽。這兒遇到了高仙芝。高仙芝帶著主力來這兒駐防。封常清趕快講,陜郡險要,這是要駐守的,但是形勢上,陜郡太守與百姓都逃了,仗沒法打,要火速后退。如果布防,后方的潼關(guān)空虛,一旦攻破,長安不保。要趕快后退。高仙芝善于作戰(zhàn),一生打了許多勝仗。覺得有理,當即后撤,撤到潼關(guān)。這一支部隊多呀,是拼湊的,民族混雜,老兵新兵混雜。高仙芝也不清楚部隊的真實情況,下令撤,果然出了間題。士兵們嚇得亂跑,部隊建制亂了,成了野馬了。崤山路窄,許多人掉下懸崖。這是未戰(zhàn)先亂,到潼關(guān),高仙芝命令收攏部隊,恢復建制。立馬挖工事,三道壕溝,寬兩丈深兩丈,借以阻擋安祿山。探子探明陜郡被占。安祿山知道兵貴神速,緊跟著來到潼關(guān)。發(fā)起進攻,幸好撤得快,否則全軍會在陜郡覆沒。他在這兒阻擋了安祿山的進攻。這時在潼關(guān)面前,安祿山?jīng)]能通過。長安在望,卻緊緊地關(guān)閉了這道門。這是安史之亂的第一階段。從開戰(zhàn)到陜郡陷落,只有一個月零幾天,唐一潰千里。這時,玄宗最應該做的是與高仙芝封常清總結(jié)經(jīng)驗與教訓,反思政治成敗。但是這種想法是善良百姓的想法。玄宗卻在間責。丟天下,誰來擔罪責。必須做出政治交代。這時他最想的是這事。但是封常清不懂,封常清以為軍情更重要,要告訴朝廷,敗下來就連寫三道軍情報告,卻泥牛入海。玄宗要找替罪羊,封常清就成了替罪羊。要他白衣立功。封常清就協(xié)助高仙芝駐守潼關(guān)。布防中得罪了一個人。最后二人都慘了。
唐玄宗的私心:邊令誠是宦官,玄宗身邊人,監(jiān)軍。是政治的負責人。他有最后的決定權(quán)。大事還得邊令誠來批準。邊令誠在外邊想的是撈一把??墒歉呦芍ツ挠羞@樣的想法?現(xiàn)在潼關(guān)不保,高仙芝看到陜郡的倉庫東西太多,就命令士兵背著往后撤,拿不走的不能留給他人。邊令誠就想要珍寶。高仙芝沒理他。這下得罪了邊令誠。撤到潼關(guān)后,寫報告,主要突出的是封常清動搖軍心,高仙芝怯戰(zhàn)貪污,放棄幾百里地,貪污軍響。二人都被他奏了,玄宗正要找替罪羊。這二人就成了替罪羊。玄宗給邊公誠命令,回去斬了二人。邊令誠回去就抓了封常清,封常清說,戰(zhàn)敗后,我沒想過活。有信拜托轉(zhuǎn)給玄宗。他告訴玄宗,我在洛陽潰敗,不想活了,但是我想出去殺敵,理智告訴我不能死,我想回來讓你來殺我,用我來勸誡全軍,千萬不要輕視安祿山。這一封信一點作用沒用。一個名將死在自己門下。邊令誠告訴高仙芝也有恩命,高仙芝在處斬時,說我不戰(zhàn)而退,罪該萬死,說我克扣軍響,不服。士兵圍上來看,這是他招募來的士兵,對統(tǒng)帥一點不熟。高仙芝說,我招募你們不能給你們待遇,想帶你們立功,換來獎賞,現(xiàn)在做不到了,但是我有沒有克扣軍響呢?頓時響起了士兵們的“枉”,士兵想傳達到長安,讓玄宗聽到,但是這些沒用了?,F(xiàn)在要的是政治的替罪羊。再喊也改變不了命運。又一個副統(tǒng)帥死在自己人的刀下。玄宗有政治的責任。卻用這兩個人為自己開脫。他更沒想到這二人不光是唐的名將,而且是僅有的兩個與安祿山打過仗的人。還能靠誰來打仗呢?其實政治的潰敗才剛剛開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