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墓地的墓葬非常有特點,一個一個像船一樣。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里,木材的獲取和加工制作是非常困難的。在這一批墓葬里,有一大批木乃伊,這些木乃伊都栩栩如生。這些墓葬之所以能保存得這么好,是因為兩邊的棺材梆是弧狀的,把它像船一樣對在一起,然后用剛宰殺的牛皮繃住、蓋住,牛皮冷卻以后,就把棺木牢牢地封住了。這個墓地與前邊介紹的孔雀河古墓溝墓地一樣,沒有陶器類東西的發(fā)現(xiàn),有大量有機物的東西,像麻織物、草編、動物皮毛、植物種子、裝飾品、木器、石器等等。這些東西做得非常精致,而且非常有特色,跟東面發(fā)現(xiàn)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我們可以看到,木雕的鼻子都非常高,眼窩深陷,這種表現(xiàn)形式明顯在人種上跟我們不一樣。由于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木乃伊,考古學家充分利用多學科優(yōu)勢,進行基因研究。通過研究,小河墓地早期人種基因顯示出東西混合的交流。其主體應來自俄羅斯的南西伯利亞地區(qū)。
講到這里,我們可以做一個總結(jié):公元前2500年到1500年,新疆地區(qū)的地理格局大概呈現(xiàn)這樣的趨勢(見上圖)。我們剛才提到,文化擴散情況是像波浪一樣向西北地區(qū)擴散。但是在新疆地區(qū),早期文化基本上是從北面向南擴散的。從年代上也可以看出,大概從公元前2500年(距今4500年前)的時候,逐步擴散到今天的塔里木河流域。但是在新疆的東部地區(qū)(哈密地區(qū)),主要的人種構(gòu)成還是以蒙古人種為主,主要的文化因素也包含著大量的從東面過來的文化因素。從北面下來的人,帶有明顯的印歐人種的因素;從東面過來的人,明顯帶有蒙古利亞人種的因素。
五、鑿空之前的東西文化交互
最后一點,我們談一下鑿空之前的東西文化的交互的情況,以及絲綢之路的形成情況。通過剛才介紹的情況,我們可以大致做這樣的結(jié)論,距今4000年到3500年這個階段,從北面下來的文化進入塔里木河流域,從東面過來的文化進入哈密地區(qū),它們在新疆東部地區(qū)發(fā)生了碰撞,并相對穩(wěn)定下來了。我判斷的穩(wěn)定標準是,原來相對空曠、人煙稀少的地區(qū),在這個階段,適于人類生存的地方,開始逐步被人類占領。因此,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接觸或者融合就出現(xiàn)了。
在人種方面,從北面下來的人是古印歐人種,深目高鼻,皮膚較白,頭發(fā)是亞麻色;從東面過來的人,是面部扁平、黑頭發(fā)、黑眼睛的蒙古人。這樣一種文化格局的形成,對于后來絲綢之路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