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宮女們下壞了,個個面如土色,他們明白了孫武不是跟他們鬧著玩的,而是不小心,腦袋就要搬家啊。孫武再次發(fā)令時,所有的宮女再不敢再當作兒戲了,整齊認真地操練,鴉雀無聲,進退跪起,都符合規(guī)范要求。
不久,孫武向吳王報告說:“軍隊已經操練完畢,請大王下來檢閱。您可以隨心所欲地指揮她們,即使是命令他們赴湯蹈火,也不會違抗命令了。”吳王因為剛剛失去兩個寵姬,正在痛心后悔,無心理會孫武,就冷冷地說:“寡人知道你很會用兵了,你到驛館中休息去吧。”孫武見此情景,就沒好氣地說:“大王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言下之意,就是說吳王闔閭喜歡人才只是葉公好龍,做做樣子罷了。
盡管如此,吳王闔閭還是很賞識孫武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后來還是任命他做了大將,統(tǒng)率吳軍大破楚軍,一直攻入楚國的郢都;吳國威震中原,成為崛起的東方的霸主,連晉、齊等大國也甘拜下風。
《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記載與《史記》大致相同,唯有不同的是,《吳越春秋》記載孫武“吳宮教戰(zhàn)”的人數更多,是選取了三百名宮女,并且“令三百人皆被甲兜鍪,持劍而立。”想想看,三百名宮女披堅執(zhí)銳,也是吳宮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蠻拉風的。
這就是“三令五申”的來由。后來人們把孫武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申為“三令五申”,即再三命令、反復告誡的意思。
當然,有學者指出,孫武“三令五申”“吳宮教戰(zhàn)”的故事只是一個美好的軍事寓言而已,不可能實有其事,它反映了孫武“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軍事思想。但是,《史記》、《吳越春秋》兩處都這樣記載,恐怕也不能隨便否認此事發(fā)生過。
宋代曾公亮撰寫的《武經總要》一書中記載了“三令五申”的具體內容。“三令”,一令觀敵人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耳目;三令舉斧鉞,以宜其刑賞。“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zhàn)陣旌旗;四申夜戰(zhàn)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鉞。由此可見,“三令五申”實際上是軍隊中訓練士兵的必要內容,是士兵在戰(zhàn)爭中和軍事行動中必須明確執(zhí)行的作戰(zhàn)原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