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返诹鶙l明文規(guī)定:“建立健全干部‘帶病提拔’問責機制,黨委(黨組)及組織人事部門、紀檢監(jiān)察機關按照職責權限,實行責任追究”?!度嗣袢請蟆房l(fā)仲祖文稱:《意見》是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有力武器”。
其實,《意見》出臺之前,也曾出臺過專門的條例和監(jiān)督意見。如,2010年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就已經(jīng)提出對薦人用人不當者進行追責;中組部2014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jiān)督的意見》中,又規(guī)定了“十個嚴禁”“四個不得”“五個一律”??梢哉f,我黨在干部選任方面,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嚴明的程序。但為什么“帶病提拔”還會不斷出現(xiàn),以致于中央此番又出臺專門法規(guī)予以治理呢?筆者以為,除卻制度執(zhí)行落實不力,恐怕還得從薦人者的動機方面找原因。
回溯歷史,我國自古就有舉薦人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人們常以“伯樂”和“千里馬”比喻薦人者與被薦之人的關系。而且,封建社會并無明文法典規(guī)定薦人用人失當須追責問責,但是關于薦人用人卻成就許多佳話。既有又有善于薦才的明臣,又有唯才是舉的名君。如春秋時期祁奚、鮑叔牙都是秉公薦人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則是唯才是舉的名君代表。北宋歐陽修更是因為慧眼識人,先后舉薦呂公著、司馬光、王安石等國之棟梁和蘇軾、曾鞏等青年才俊被傳為政壇佳話。
借古鑒今,在有黨紀國法明文約束和規(guī)定的前提下,今之“伯樂”為何還常常犯薦“馬”失當之誤,甚至于造成“帶病提拔”的惡劣事件呢?筆者以為,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在于缺乏公心,即沒站在有利于國家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立場上選拔任用人才。
古人在薦人方面,秉持公心的事例有很多。春秋時期,齊桓公平息叛亂,開始治理齊國,欲拜一直追隨自己的師傅鮑叔牙為相,而鮑叔牙卻極力向齊桓公推薦自己曾經(jīng)的政敵管仲為相,并告知齊桓公:自己的才能只夠輔助齊桓公治理齊國,若想統(tǒng)一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齊桓公采納鮑叔牙建議,拜管仲為相,成就稱霸中原偉業(yè)。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臨終之前給夫人留下遺言:自己過世之后,若有人向趙王推薦兒子趙括為將,讓其夫人要竭力阻止。將門出將是光耀門楣的幸事,但趙奢深知兒子夸夸其談并非將才,不僅在其位時,不向國君為其子要官,而且臨終還遺言讓夫人阻止趙王起用其子為將,趙奢為國為民的公心可見一斑,令后世感慨。只可惜,趙孝成王沒有聽進趙母的勸諫,依然拜趙括為將,并在長平之戰(zhàn)中替換廉頗,終致大敗,趙國國運因此一蹶不振。
以上一正一反的兩則歷史典故,充分體現(xiàn)出秉持公心薦人用人的重要性,為后世樹立起禁誡。
古語云:要“以史為鏡”,我黨是由先進理論武裝的、擁有95年光輝歷史的執(zhí)政黨,善于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當是每一名黨員干部應有的素養(yǎng)。當前,薦“馬”失當?shù)?ldquo;伯樂”之所以大有人在,并非不明歷史,不懂黨紀國法,關鍵是私心作祟。他們有的任人唯親,拉幫結派,熱衷于用心腹之人根植個人勢力;有的受人之桃,報之以李,置黨紀國法于不顧;有的手腳不干凈,留下“把柄”,被人威脅要挾,不得不賣官做交易……由此,就造成將一些“病馬”甚至是害群之馬被當作“千里馬”使用,不僅損害黨和政府形象,而且貽誤發(fā)展時機,給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造成巨大損失。
為了黨和人民事業(yè)的興旺,薦賢舉能是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的應盡職責。但須牢記:必先秉持公心,要以為黨忠誠之心,堅持從有利于國家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立場出發(fā)去薦人用人,這是選賢任能成功的前提條件。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