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想想,盡管我們瞧不起它,但是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它。如果我們沒有錢去買穿的、吃的,恐怕女同胞們要在家里自己織布做衣服,男同胞們要下地干活,自己種莊稼才有的吃。所以,我認(rèn)為應(yīng)該正視這樣的問題。在這之前我有點憤世嫉俗,覺得大家怎么都圍著金錢,可是看到這個片子之后,我就突然醒過來了,我覺得應(yīng)該對金錢有比較客觀的看待。不能一味追逐金錢,也不能一味拒絕金錢。
那么,中國古人對貨幣的認(rèn)識是怎樣的呢?古人對金錢觀的態(tài)度,對金錢觀的表現(xiàn)又是怎樣的呢?隨著金錢開始流通,人們會思考這樣的問題,錢是什么東西?它從哪里來?它是如何流通的?錢具有怎樣的魔力?可能一般的百姓不會想這么多,但作為文化人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中國古代最早對這個問題進(jìn)行比較深刻和全面論述的是西晉的魯褒。他寫了一篇《錢神論》,這篇文章中寫道:親愛如兄,字曰“孔方”。說錢這個東西像兄弟一樣,叫做孔方。為什么叫孔方呢?因為錢幣中間的洞是方的,外面是圓的,是天圓地方的意思。從鑄幣的角度解釋,是因為中間有一個孔,在鑄造時會比較方便。還有就是流通的時候也比較方便。
《錢神論》中還提到,“錢之為言泉也”。錢的得名,其實就是源泉的泉。在古代泉和錢都有錢的寓意。“百姓日用,其源不匱。無遠(yuǎn)不往,無深不至。”這句的意思是,我們每天跟錢發(fā)生聯(lián)系,源源不斷,再遠(yuǎn)的地方,再深的地方它都能夠到達(dá)。“京邑衣冠,疲勞講肄;厭聞清談,對之睡寐。”這就是說京城的那些達(dá)官貴人在講學(xué)的地方總是打不起精神,只想瞌睡。可是“見我家兄,莫不驚視”一看到我孔方兄出來了,莫不驚視。“錢之所佑,吉無不利”。用錢保佑我們,可以大吉大利。“何必讀書,然后富貴”!這其實代表了現(xiàn)在一部分人的金錢觀。
有人開玩笑說,一些人沒讀多少書,但掙得比博士掙得工資高多了。所以,有一些暴發(fā)戶說,我不讓我的孩子讀書了,你們這些博士還沒有我掙得多呢。所以“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諍辯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拔。”這段話就是說孤弱者非錢不拔,沒有錢就不能幫他們擺脫困境。“怨仇嫌恨,非錢不解。”就是說鄰里之間、朋友之間的一些冤仇怨恨,只要有錢就能解決。
“吾以死生無命,富貴在錢。何以明之?錢能轉(zhuǎn)禍為福,因敗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長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在魯褒看來性命的長短,跟天沒有什么關(guān)系。性命的長短,官位俸祿的高低,都在于錢的多和少,天又怎么能決定呢?這個文章很明顯就是在揭示金錢對儒家人生價值觀念的扭曲。因為在魯褒所處的時期,上層貴族和官場里的風(fēng)氣非常不好。在當(dāng)時,貴族階層如果被判死刑,在法律上是可以用錢來買活的。所以魯褒想批判這種現(xiàn)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