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圩之戰(zhàn)
新圩,位于廣西灌陽縣西北部,南距縣城15公里,北距紅軍西進路線最近點大橋村古嶺頭5公里,距湘江渡口三四十公里,一條從灌陽通往全州的公路從這里經過,新圩以北5公里的古嶺頭是紅軍前往渡口的必經之地。新圩以北一直到湘江岸邊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新圩往南至馬渡橋長約10公里的公路兩側丘陵連綿,草木叢生,可以建立阻擊陣地。為了防止灌陽縣城方向的桂軍北上切斷紅軍西進通道,中革軍委命令紅三軍團五師從新圩南下,占領馬渡橋,將桂軍阻擋在新圩以南。
紅三軍團第五師師長李天佑(上將)、政委鐘赤兵(中將)率十四、十五團(十三團歸軍團部指揮)和軍委炮兵營3900余人于11月27日下午16時左右搶在桂軍前面趕到新圩,占領了新圩-灌陽公路兩邊的山頭,并派出部隊沿公路向南面的馬渡橋推進,占領公路兩邊的山頭。當日下午,紅五師先頭部隊與桂軍偵察連遭遇,紅軍主動出擊,將桂軍偵察連擊退,并沿公路向南追擊至楓樹腳附近,因前方的馬渡橋已經被桂軍占領,便在楓樹腳周圍的山頭構筑工事。李天佑得到報告后,決定將阻擊陣地設置在從新圩向南至排埠江村長約8公里的公路兩側山頭上,這段防線距灌陽縣城7公里,距紅軍向湘江前進的通道最近點大橋村5公里。紅五師的第一道陣地設在楓樹腳附近,以公路為界,將部隊分成左右兩翼,互相配合形成交叉火力。紅十五團布置在公路的左側,即打鑼山、水口山、鐘山上;紅十四團布置在公路的右側,即月亮包山、判官山上;師指揮所設在距第一道阻擊陣地一二里的楊柳井;臨時調配的軍委“紅星”炮兵營,部署在指揮所附近左側的山地上。
在國民黨方面,桂軍部署于新圩方向的有7個團,以第15軍軍長夏威為指揮官,15軍44師(王贊斌)為主攻部隊,15軍45師134團(凌壓西)為44師預備隊,以第7軍24師為15軍預備隊。
桂軍前鋒于11月27日下午搶在紅軍之前占領楓樹腳南面的馬渡橋,但因紅軍在楓樹腳附近建立了阻擊陣地,桂軍在占據馬渡橋后無法繼續(xù)向前推進,便把獅子山、瘦馬岐、張家?guī)X一線做為前沿陣地進行布防。桂軍與紅軍的前沿陣地相距約1000米,中間為水田、早地和小村落,雙方都可以看到對方的陣地。
28日拂曉時分,桂軍44師在炮火掩護下,在機槍、重炮、迫擊炮掩護下,向紅五師前沿陣地發(fā)起進攻。紅五師沉著應戰(zhàn),以密集火力封鎖公路,大量殺傷敵人,“紅星”炮兵營也向開炮支援。桂軍正面進攻受阻,遂于下午16時,遂派出一部兵力沿紅軍左側的瘦馬岐等幾個山頭迂回紅軍前沿陣地的鐘山、水口山一帶。紅軍腹背受敵,損失很大,前沿陣地有的山頭一個排打得只剩下一名戰(zhàn)士。紅五師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當晚,紅軍后撤至楊柳井兩側的山頭平頭嶺和尖背嶺一線,連夜趕筑工事。平頭嶺和尖背嶺是公路兩側的最高山峰,紅十五團防守公路左側的平頭嶺,紅十四團防守公路右側的尖背嶺,兩個陣地互為犄角。
29日,桂軍第24師及45師134團(團長為凌壓西)投入戰(zhàn)斗,戰(zhàn)斗更加激烈。桂軍先是以空軍一隊6架飛機低空轟炸、掃射,繼而大炮轟擊,接著以步兵輪番沖擊。到中午時分,桂軍正面與側后迂回相結合的進攻,已經把紅軍堅守的山頭逼到了絕境。紅軍與桂軍展開了白刃戰(zhàn),反復爭奪山頭,但終因力量懸殊,紅五師傷亡慘重。十四團政治委員負傷;十五團團長白志文(少將)、政委羅元發(fā)(中將)負傷,三名營長中有兩名犧牲,全團傷亡五百余人。前沿的幾個小山頭相繼丟失,第二道防線眼看就要被突破。紅五師師長李天佑命令師參謀長胡震到前線接替白志文指揮紅十五團,并電話命令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收縮防線,把團指揮所轉移到師指揮所位置。這時桂軍機槍、炮火已經打到師指揮所旁邊來了,師指揮所準備轉移。結果,未等師指揮所轉移,李天佑便接到了師參謀長胡震犧牲的消息。李天佑剛剛到達新指揮所位置,又接到了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犧牲的報告。
當時,防守公路右側尖背嶺的是紅十四團。桂軍出動1000多人從正面進攻尖背嶺,被紅十四團擊退。桂軍受挫后,又改為從兩側進攻。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已經腿部中彈受傷,忍著傷痛指揮戰(zhàn)斗。黃冕昌判斷,左側有紅十五團火力支援,敵人也不易攻上,右側一些火力調到了正面,是薄弱點,可能會成為敵人攻擊的重點,他命令部隊把主要火力立刻調往右側,左側只留一個排長帶兩個班堅守。
不久,桂軍果然出動2000多人向尖背嶺右側發(fā)起沖擊。桂軍翻過一個小山坡后,立即遭到紅十四團火力封鎖,無法前進。但是,狡猾的桂軍在強攻右側的同時,又集結一股力量攻打左側。左側情況危急,黃冕昌命令連指導員何誠帶隊向右側敵人打了個反沖鋒,趁機抽出部分兵力去支援左側。然而右側敵人又發(fā)起了反攻,紅軍寡不敵眾,被迫退進工事堅守,黃冕昌團長身中數(shù)彈,壯烈犧牲。
紅十四團防守的尖背嶺和紅十五軍團防守的平頭嶺相繼失守。紅軍交替掩護,且戰(zhàn)且退,在板橋鋪附近的虎形山構筑數(shù)層工事,集中兵力死守。
30日凌晨,紅五師接到緊急馳援紅四師光華埔陣地的命令,新圩陣地交紅六師十八團接防。由于十八團未能及時趕到,紅五師被迫繼續(xù)與桂軍苦戰(zhàn)。
血戰(zhàn)至中午,桂軍見拿不下虎形山(虎形包),便以重兵迂回左側高山,向紅軍壓過來,同時出動多架飛機對虎形包狂轟濫炸。紅軍拼死抵擋一陣后,被迫撤出陣地,退守新圩附近的楠木山和炮樓山一線。
30日下午15時紅十八團趕到新圩,紅五師于16時移交防務,迅速趕到界首東南的渠口,與紅十三團匯合,從界首過江。
紅五師,這個彭德懷的主力師撤下來的時候,師參謀長、十四團團長、副團長及團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犧牲,十五團團長、十五團政委和十四團政委負重傷,營以下干部大部犧牲。全師戰(zhàn)斗之前有三千多人,下來的時候連傷兵也只剩下千余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史》中說:“紅十四、十五團浴血奮戰(zhàn)三晝夜,傷亡2000多人”。1934年12月2日,軍委電臺的一份敵情通報中提到:“我三軍團第五師此次戰(zhàn)役損失甚大,……十三、十四兩團,現(xiàn)僅有六百余,十五團尚有四五百人……”。過江以后,紅五師縮編為一個團。
紅十八團在新圩接防后,倉促在新圩南面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樓山一帶進行布防,其中以兩個營扼守楠木山村附近之炮樓山,一個營布防于陳家背。桂軍以一部繞過紅十八團向北追擊,一部留在楠木山村圍攻紅十八團。12月1日拂曉,桂軍對紅十八團楠木山陣地發(fā)起猛攻,紅十八團傷亡慘重。為避免部隊被桂軍吃掉,紅十八團炮樓山防守部隊被迫后撤,向在陳家背布防的那個營靠攏。桂軍緊緊咬住十八團不放,在十八團撤退后迅速占領炮樓山,并一路跟蹤追擊。紅十八團的兩個營剛撤到陳家背,桂軍便追了過來。戰(zhàn)至中午,紅十八團一部被分割包圍于陳家背,一部在團長曾春鑒、政委吳子雄率領下突圍而出,邊打邊撤,向湘江岸邊轉移,最后被桂軍分割包圍于全州古嶺頭一帶。紅十八團約兩千名將士大部分壯烈犧牲,只有少數(shù)戰(zhàn)士突破重圍,但又在隨后的地方民團的圍剿中慘遭殺害,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戰(zhàn)士隱姓埋名,流落民間。紅六師另外兩個團(十六、十七團)損失也比較大,全師基本上不成建制,后縮編為一個獨立團。
1934年11月29日下午15時,中革軍委電令紅三十四師于30晨應接替六師在紅樹腳(楓樹腳)阻擊桂軍。但實際上,三十四師接到命令時時新圩紅樹腳(楓樹腳)陣地已經失守。軍委的命令致使三十四師孤軍深入,最后全軍覆沒。
從11月30日起,便有桂軍繞過紅軍陣地北上,12月1日起更是蜂擁北上,其中桂軍44師經新圩西北方向的石塘圩向湘江麻子渡、界首方向追擊,24師由文市西側向北追擊,134團留在灌陽縣境。12月1日晨,桂軍24師到達新圩東北方向的文市附近,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縱隊約一個連繳械,迫使中央軍停止西進,之后調過頭來向西追擊紅軍。中央紅軍大量未來得及過江的部隊,被桂軍44師和24師切斷、沖散,損失慘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