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
4 征稅改革塑造現(xiàn)代德國
歐洲大陸上,在中世紀以及此后的一段時間,德國一直是個“后進生”。在政治上,德國以若干王國、公國的身份出現(xiàn),每隔幾公里就會出現(xiàn)一個新國君。在文化上,德國沒有自己的統(tǒng)一語言,上層人士甚至認為德語是粗鄙的語言,以說德語為恥。直至19世紀統(tǒng)一之前,德國都是由許多君主國組成的,每個君主國都有自己的法律、貨幣和稅收。分割的稅收制度摧毀了商業(yè),幾乎所有的邊界、橋梁乃至主要道路都有收費站,導致商人們走不了多遠就要停下來,接受詢問、檢查和納稅。
德國的命運在邦國普魯士幾位強勢統(tǒng)治者手中發(fā)生了改變,弗雷德里克大帝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在其即位后,弗雷德里克迅速取消了過重的賦稅,這些重稅曾經(jīng)引起不斷的起義與反抗。他還耗費巨資興建工程,以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這些舉措很快耗盡了國庫,迫使他不得不重新開征此前由其本人宣布取消的稅收。弗雷德里克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他想努力提高窮人的生活水平,于是不得不提高財政收入以支撐開銷,這帶來了稅負增加,又導致窮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關于弗雷德里克和稅收,還有一則有名的故事。在一次內(nèi)閣會議上,弗雷德里克質(zhì)問財政大臣,為什么他的臣民交納了如此重稅,國庫依然空虛?財政大臣要了一塊冰,他將冰放在離國王最遠的大臣手中,請他們一個一個傳遞到國王手里。最后,弗雷德里克得到的,只是一只濕漉漉的手。不管這則故事是否來源于真實的歷史,弗雷德里克確實對稅收征管機構進行了改革,他用從法國雇傭的專業(yè)稅務人員取代了原先軍隊中的征稅官。到弗雷德里克去世時,他給后人留下了一個擁有可觀的人口、財富、軍事力量的普魯士,足可與歐洲列強一爭高下。
事實上,這種被稱為“包稅制”的征稅方法并非創(chuàng)新之舉。從東方到西方,包稅制在人類歷史上一再出現(xiàn),褒貶不一。包稅制最早出現(xiàn)于古希臘。在這種制度中,包稅人通過投標或參與拍賣,取得征收某種稅的權力。他們只需向國家支付定額租金,就可以占有所有稅收,從而無需通過稅務官僚機構取得收入。毫無疑問,包稅制有利于國家獲得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尤其是當國家缺乏征稅能力時。而資本向包稅人匯集,也由包稅人集中投放到商業(yè)活動,從而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是,包稅制也成為豪強們欺上瞞下、橫行鄉(xiāng)里、欺壓平民的合法工具。
在我國,包稅制始于五代,盛于元朝。自宋時起,因征稅難以顧及分散鄉(xiāng)間的小集市,官府決定“課額少者,募豪民主之”。當時規(guī)定凡稅收在千貫以下的小集市,一律實行“包稅制”,也稱“買撲”,即由官府測算出該集市年應收稅總數(shù),讓當?shù)卮笊倘顺鲥X承包,然后大商人再向商販征收,以其收入作為補償,收入盈虧由包稅人自己負責。元朝之時,包稅項目、范圍、數(shù)額,都超過宋朝,甚至有人提議以白銀百萬兩包天下鹽稅。包稅泛濫終于成為害民之舉,元朝覆滅后,包稅制再也未成為主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