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克制“勤翻蓋”的沖動
科研管理太急于求成,評估檢查繁多,是當前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問題。科研項目從申報、評審到中期檢查、驗收、考核,要填無數表格,要附大量的研究附件、證明材料,各種層次的評審會擠占大量科研時間,有科研人員戲稱“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不是在評審別人,就是在被人評審”。以至于有人發(fā)出了“給科學家一點發(fā)愣的時間”的呼吁。
風物長宜放眼量??茖W研究需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我們要給科技人才十年磨一劍,甚至三十年磨一劍的環(huán)境,給他們時間和空間,不要讓他們今天寫項目,明天填表格,后天忙評審,整天將時間和精力消磨在科研之外的煩瑣程序上,人才也容易忙碌和浮躁。安靜與相對自由是科研人員夢寐以求的環(huán)境。大師是“冒出來”的,不是“評出來”的。如日本就在1990年選擇100名科技工作者,不評估、不審計、不檢查,這是20年后他們頻頻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個重要原因。
時間是科學家最寶貴的東西??茖W家喜歡并有能力長時間艱苦工作,他們常常沒有時間顧及家庭生活,也沒有時間消遣娛樂。據統(tǒng)計,美國杰出科學家,一般每周工作上百個小時,他們都心甘情愿地獻身于工作。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科研人員每周要有六分之五的時間用于科研工作。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重提這個問題,并強調說“至少必須保證科技人員有六分之五的時間用于業(yè)務工作”。解放生產力,必先解放科學家。在科研創(chuàng)新面前,管理部門的“有形之手”應當保持克制,要注意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科研人員從繁雜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在埋頭實驗之余還有“仰望星空”的從容。
(作者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