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階段是雍正和乾隆時期。雍正元年六月,王鴻緒把他修纂的明史稿正式交給了皇帝,但呈現(xiàn)給皇帝之后不久王鴻緒就去世了。到七月份的時候,雍正皇帝就下令第三次開明史館,第一次是順治二年,第二次是康熙十七年,第三次是雍正元年。
這一次修纂起來就比較簡單了,主要是后期加工、修改、整理和錘煉的過程。經(jīng)歷了前面我們講的萬斯同的500卷,經(jīng)歷了王鴻緒的310卷這兩個階段,到了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完成的時候,這時雍正也已經(jīng)去世小半年時間了,到乾隆即位之后,他直接就下詔,讓去雕版了,去印了,也就是最早的一個正式本子叫武英殿本。到乾隆四年七月,《明史》最終成書了。
當然在成書之后,還經(jīng)歷了一個變化,大家知道,乾隆朝還修了《四庫全書》。在《四庫全書》編纂期間,又對張廷玉的本子進行了少量的修改,后世學者認為,這個本子夾雜了乾隆本人很多的政治意圖。所以后世學者普遍認為,乾隆四年武英殿的本子是最好的。今天我們看到的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仍然是以武英殿的本子為底本來進行標點和整理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