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的教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文字,我們只要認識現(xiàn)在的漢字就很容易認識篆字,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認識甲骨文。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講,要想了解歷史,在文字上我們比其他任何民族都要有優(yōu)勢。那么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就是中國在歷史上不斷通過文字的改革和簡化,使得文字能被更多的人很容易學到,但是我們這個發(fā)展的主軸沒有變。而且在文字的改革當中不僅是傳承知識,而且形成了一種審美。比如說我們過去科舉考試說字如其人,就是在科舉考試為什么有一個內(nèi)容是讓你寫字,就是要通過這個文字來看你的性格、修養(yǎng)等等。那么在文字的改革當中他也體現(xiàn)了一種教育的意識。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的改革和探索步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每一次改革都是一種簡化和一種普及,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
在歷史上除了我剛才講的有很多的機構、內(nèi)容方面的改革,其實還有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改革。比如孔子的時候,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式就是多種多樣化的,有集體教學,單個教學。而在機構的設置相關的評價方面,包括官員的設置中國古代都非常具體。而且包括教育概念方面,在孔子思想,漢代的《禮記》里邊,跟教育相關的很多概念都是比較抽象的,甚至說是哲學、教育學這個層次的。而由于這些思想、概念、方法的變化,也影響了一些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的變化。在科舉時代,對學校的影響、對人才的這種評價是多方面的。
特別是官學當中,到了宋代王安石創(chuàng)造三舍法,就是你不光要讀書,還要在實踐中去做,比如對于農(nóng)業(yè)還有一些科技的發(fā)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