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專家40余年癡迷育種 做麥田的"守望者"
“一份土地情,一個育種夢。”難以割舍的小麥情懷,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專家王輝扎根黃土,以土地為家,與小麥為伴,以育種為生,40余年執(zhí)著堅守,把青春熱血灑在西北黃土地上。如今,他已從意氣風發(fā)的青年變成年過古稀的老人,培育出“西農979”等小麥新品種11個,推廣面積近兩億畝,增收小麥40億公斤,新增效益59.5億元,雖榮譽等身,卻甘于平淡,躬耕不輟。王輝說,只要身體允許,試驗田照常去。2015年11月,他榮登“中國好人榜”。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這樣的一位“老者”,皮膚黝黑,身材粗壯,乍看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老農。在女兒們的印象里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是我的娃,小麥也是我的娃”,在愛人的心中,什么“揚花”“授粉”“雜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數(shù)”等小麥育種專業(yè)術語如數(shù)家珍,卻從沒享受過和他散一次步的機會。在父母的心中,每次到學校看他,都得到大田里。在學生心目中,“他身上執(zhí)著、堅守、敬業(yè)、奉獻的農學精神一直鼓舞我們不斷進步”。
作為高校教師,即使是寒暑假他也從不休息,暑假在實驗室做實驗,寒假則又奔走在關中麥區(qū),大年初二就站在楊凌頭道塬的試驗田查看墑情。
經(jīng)過14年的春華秋實,他育出了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28年的秋播夏收,他育出的“西農979”一路過關斬將通過國審。面對輝煌的成就,年逾古稀的他顯然還沒有停歇的意思:“育種是一條永遠沒有終點的事業(yè),作為一名育種工作者,沒有時間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他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王輝,從事小麥育種工作。40多年來,他用執(zhí)著的精神、忘我的態(tài)度精心地呵護著他的小麥。
王輝教授(右一)與研究生在實驗室工作。圖片來源:陜西文明網(wǎng)
1.“小麥情結”支撐育種人生 “熱血青年”變關中老農
在王輝的心中,有個如血濃于水的“小麥情結”,這是他“小麥人生”的原始動力,也從此在他心中種下了小麥育種事業(yè)的生命之根。出生在關中平原的他,是個地道的關中漢子。從小親身經(jīng)歷了關中平原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沒有糧食吃、老百姓餓肚皮的景象,他發(fā)誓要實現(xiàn)“學農業(yè)科技、不再讓父老餓肚皮”的美好愿望。
他在高中畢業(yè)填報大學志愿時,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并如愿以償?shù)乇讳浫?。在參加工作多年后,他接受記者參訪時說,“西北農學院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與小麥育種事業(yè)結緣,讓我登上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的舞臺。”
小麥育種實踐性很強,不下地根本摸不著,試驗地、育種目標、親本選配、田間選擇、生產調查、群眾需求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否則就會前功盡棄。王輝在他的“密碼本”上清晰地記錄著“從九月初的整地、施肥、劃行、分區(qū)及布置試驗,十月份的播種,冬春季的田間觀察記載、抗病鑒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雜交、選擇材料,盛夏的分類收獲、晾曬,七月份的室內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八月份的試驗安排,再回到九月份的整地”的“麥田故事”,早出晚歸更成了他的工作常態(tài),常常早上天剛亮就出門,晚上11點多才回家。工作的投入,使王輝由最初的顧不上吃早飯養(yǎng)成了現(xiàn)在不吃早飯的習慣。
王輝教授指導學生開展秋播。圖片來源:陜西文明網(wǎng)
王輝把小麥育種當成自己的生命來呵護,小麥已經(jīng)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小麥事業(yè)的發(fā)展,他非常驕傲地說,“小麥也是我的娃,種子就是我的生命。”
由于經(jīng)年累月在大田勞作和東奔西走,王輝從一個“熱血青年”變成了皮膚黝黑、身材粗壯的地地道道的關中老農。原本高血糖的他,經(jīng)常在田間暈倒,把育種當做樂趣的他,最怕的就是讓他閑著,為此他反復叮囑同事,不能讓老伴知道,怕阻擾他繼續(xù)工作。
“選出品種,造福百姓。”逾半個世紀過去了,年過七旬的他本應該在家頤養(yǎng)天年,享享清福,然而王輝心中還有一個小麥育種的更大夢想,這夢想隨著年齡的增大愈發(fā)增強,他說:“一天沒看見小麥,我就覺得不踏實。雖然說已有的研究品種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很多突破,但是我總覺得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還會有更優(yōu)質的品種,這是我一直走下去的動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