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chǎn),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zhì)、創(chuàng)品牌”。
“工匠精神”, 一個充滿傳統(tǒng)色彩而又充滿時代需要的詞匯,適應(yīng)當下,切中要害,引起人大代表的廣泛熱議,也引起國人的極大關(guān)注。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就曾在觀眾中產(chǎn)生極大反響。近日,上海東方衛(wèi)視《大愛東方》欄目播出了8集紀錄片《上海工匠》,聚焦產(chǎn)業(yè)一線的16位“上海工匠”,在社會上也引起強烈反響。紀錄片和其衍生出的16部《上海工匠》絕技展示微電影在網(wǎng)絡(luò)上點擊量超過百萬。
何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專注專業(yè)的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的精神,就是精雕細琢的精神,就是持久堅韌的精神。
說到這種精神,人們總會想到瑞士手表、德國機械、日本匠人。這首先可以從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窺究竟。瑞士制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制造產(chǎn)品的態(tài)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里,只有對質(zhì)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成為經(jīng)典。
還可以從獲得奧斯卡獎的日本影片《入殮師》里獲得答案。一個大提琴師下崗失業(yè)到葬儀館當一名葬儀師,通過這位匠人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藝,一具具遺體被打扮裝飾得就像活著睡著了一樣,他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好評。這名葬儀師匠人的成功感言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舍的情結(jié),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工匠精神”,不僅成就著工匠本身,而且長青著企業(yè)。比如,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yè),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企業(yè)扎堆出現(xiàn)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可見,這種精神的作用該是多么巨大!
實際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來品,在我國,也早已有之?!肚f子》中就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廚師庖丁給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雙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shù)牡胤?,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和諧音律的。每當碰到筋骨交錯很難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霍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一連十九年,他的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文環(huán)境,是很有利于“工匠精神”滋養(yǎng)的。魯班、詹天佑,“絲綢之父”都錦生、“火柴之父”叢良弼、狀元企業(yè)家張賽以及“侯氏制堿法”創(chuàng)始人侯德榜等等,都曾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新中國建立后,也出現(xiàn)許多工匠勞模。木工模范李瑞環(huán)、鉆頭大王倪志福、紡織女工郝建秀、石油工人王進喜、掏糞工人時傳祥、“一抓準”售貨員張秉貴,等等。以至于當今又涌現(xiàn)很多“大國工匠”、“上海工匠”一類工匠精神弘揚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