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的雪花如約而至,忍不住欣喜的伸出舌頭接著吃,涼涼的,入口即溶,像母親過年做的“甜酒”,但沒有甜酒的甜味。瑞雪兆豐年,年,就在這期盼的大雪里來了;人,就在這遙遠的地方回望故鄉(xiāng)的方向想家了;家,一定有父母在早早的商量著“團年飯”菜譜了……
中國人講究禮儀,尤以傳統(tǒng)佳節(jié)的禮數(shù)為重,代代相傳的老“規(guī)矩”,大年三十“辭年”,也就是在除夕吃豐盛的晚餐,俗稱“年夜飯”。那是千家萬戶在同一天的共同期盼和蘊育來年美好希望的一個隆重的儀式;各個地方吃“年夜飯”的叫法和規(guī)矩都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叫“合家歡”、“守歲酒”、“辭歲酒”等。在我們家里,依照父親的說法,是作興湖南益陽老家的習(xí)俗,叫“團年飯”,可以是中午吃“團年飯”,也可以選擇晚上吃“團年飯”,重要的是一家人必須都到齊整了,開心地團團坐下,大快朵頤,盡興暢快,“這叫圓滿”,父親如是說。這“團年飯”吃的,其實就是一個父母一年到頭,望穿秋水盼兒歸的團聚之情。
在我們家,吃“團年飯”的時間很有講究,精確到分秒,每年的大年三十正午12:08分,不多不少,從沒變過,時辰一到,點火燃放鞭炮,趕緊關(guān)上門,笑聲中舉杯祝福,“團年飯”就正式開始了。父親非常傳統(tǒng),凡事都要講個好彩頭,他說,一年12個月,圖的就是一個興旺、發(fā)達。為了保證這個時間的“權(quán)威性”,父親和母親每年都是大年三十天還沒亮,就起床開始做一道道色香俱全,堪比飯店的佳肴;食材都是兩老早早商量,用筆專門寫出一張“團年飯”菜譜,然后照著菜譜上的樣式,一樣不少地買回家。
“年年有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魚”同“余”,富余、多財?shù)脑竿图耐性谄渲?。食材一定要買活蹦亂跳的桂花魚,回家養(yǎng)在盆里,嘴里就碎碎念著“好好的游啊,等著丫頭回...”,丫頭是父親給我的昵稱,丫頭從小到大,最喜歡吃的就是桂花魚,刺少肉厚,鮮嫩爽滑。父親的廚藝是我們家族里公認(rèn)的“大廚”級別。手腳麻利地剖魚,背上劃上那么幾條花紋,黃酒一抹,淋點橄欖油,些許生抽,放上幾片姜蒜、紅黃相間的辣椒圈,上屜清蒸,取出來上桌前,在魚背上放上幾絲手工撕扯出好看的卷毛香蔥,再滴幾點香油,用好看的長魚盤裝著,放在桌子的正中央;幼時不懂規(guī)矩,常常是興奮地嚷嚷著“過年羅,吃魚巴巴羅”,拿起筷子就夾,被父親一筷子頭敲在手背上,嚇得不知所措;原來,這過年魚也是有講究的,叫“敬神魚”,魚頭魚尾都不能動,要過了正月初五才可以盡興,要吃,只能夾一些魚背和魚肚上的肉試下味;再用大鍋煮上滿滿一鍋飯,飯的數(shù)量夠吃到初五,都是有講究的;父親說了,這既是一種祭財神的方式,也叫“日子過得有頭有尾”,是一種極吉祥的寓意;還說,等你長大了,怎么做他管不著,也不會管,等著吃就是了。長大了,漸漸明白,父母說話有時是不算數(shù)的,他說不管了,卻總會在你忙著工作回不了家的時候,打著電話給你說,他又學(xué)做了幾樣做魚的手法,絮絮叨叨,殊不知電話這頭的丫頭早已淚流滿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