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社會動物和政治動物存在,總是在一定的共同體中生活。人類共同體各種各樣,但最基本的共同體是國家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現代國家共同體通常設置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公權力機構管理公共事務;現代社會共同體則是各種各樣的,有行業(yè)性的、特定利益特定目標性的、地域性的、血緣性或宗教性的,還有興趣性的,等等,社會共同體通常也設置一定的組織機構管理內部事務和處理與國家(政府)及其他社會共同體的關系。由于現代社會在任何一國之內總是兩種共同體并存,故一國的治理必然包括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一國的法治建設必然包括法治國家建設和法治社會建設。
“法治中國”是中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統(tǒng)稱或簡要表述。我們在這里之所以用“法治中國”而不用“法治國家”表述中國實行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目標,是因為“國家”有兩重涵義:地域意義的國家和政治意義的國家。就地域意義的國家而言,“法治中國”等同于“法治國家”,“法治中國”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地域范圍內建設法治國家。但就政治意義的國家而言,“法治中國”則不等于“法治國家”,而是包括“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法治社會建設在法治中國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專門探討法治社會建設。但是探討法治社會建設不能不涉及法治國家建設。法治社會建設和法治國家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同時推進的兩大宏偉工程。法治國家建設工程主要包括人大制度建設、法治政府建設和公正司法制度的建設等諸項子工程;法治社會建設工程則主要包括社會組織建設、社會行為規(guī)范建設、社會監(jiān)督和解紛機制建設等諸項子工程。
另外,在中國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和推進法治國家建設,都必須以推進法治執(zhí)政黨建設為前提和保障。作為中國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性質上既有社會的因素,又有國家的因素,但它又既不完全屬于社會,[1]也不完全屬于國家,[2]而是國家和社會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作用,對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是決定性的。在中國,沒有法治執(zhí)政黨建設,沒有執(zhí)政黨的依法執(zhí)政,法治社會建設和法治國家建設的目標和任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本文研究法治社會建設,不僅要與研究法治國家建設聯系起來,而且要與研究法治執(zhí)政黨建設聯系起來。
一、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國家建設的關系
前面我們概述了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中國建設的整體關系,下面我們再具體討論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國家建設(包括法治政府建設)以及法治執(zhí)政黨建設的關系。
我們首先討論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國家建設的關系。關于此二者的關系,筆者兩年前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法治國家建設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則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條件。[3]
筆者之所以認為法治國家建設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理由主要有五:其一,建設法治社會需要法律,需要良法為人們行為提供規(guī)范,確立社會關系準則。而建設法治社會所需法律,所需良法,需要法治國家供給。沒有法治國家,沒有人大的科學立法為法治社會建設提供良法基礎,法治社會不可能生長、存在。盡管建設法治社會所需法律,所需良法并非完全由人大立法(硬法)供給,社會自治過程中形成和產生的軟法也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法源,[4]但人大立法(硬法)畢竟是基本法源。其二,法治社會需要相對穩(wěn)固的經濟基礎和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支撐,而相對穩(wěn)固的經濟基礎和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有賴法治政府的保障。沒有法治政府,國家經濟基礎不可能穩(wěn)固,社會秩序不可能穩(wěn)定,從而法治社會也就難以存在和運行。其三,法治社會需要國家公正司法提供有效的解紛機制。法治社會雖然能自生一定的多元化解紛途徑,能夠通過自治化解大部分社會矛盾和糾紛。[5]但是,國家正式司法制度畢竟是解決爭議,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沒有國家的公正司法,社會穩(wěn)定受到影響,法治社會將難以維繼。其四,法治社會公民自治主體的生長、發(fā)育需要獲得政府的寬容、支持和保障,而能寬容、支持和保障公民自治主體生長、發(fā)育的政府只能是法治國家的法治政府。如非法治國家的法治政府,專制國家的集權政府豈能容忍公民自治主體的生長、發(fā)育,豈能容忍政府公權力受社會權力的制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沒有法治國家,就沒有公民社會,而沒有公民社會,自然不可能有法治社會。其五,社會公權力也需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予以一定的監(jiān)督、制約。因為社會公權力也是一種權力。凡是權力,就必須有監(jiān)督、制約,否則,同樣可能產生腐敗(如中國足協就曾經產生過嚴重的腐?。?。對于社會公權力可能的腐敗,有兩種最基本的監(jiān)督、制約途徑:一種是社會共同體內部及其成員的監(jiān)督、制約;另一種即是國家和政府的監(jiān)督、制約。毫無疑問,能有效監(jiān)督、制約社會公權力的國家、政府只能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
筆者之所以認為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huán)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F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huán)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于,而且更有賴于法治國家的建設。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于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F代國家治理不同于傳統(tǒng)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fā)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jiān)督的能力。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于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于法治社會的供給。沒有法治社會培養(yǎng)、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于建設法治國家。
至于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政府建設的關系。法治政府本來是法治國家的組成部分。我們前面討論了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國家建設的關系,實際上就已經涉及和包含了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政府建設關系的內容。但是,由于政府在國家中相對特殊的重要地位,有時我們研究法治中國的問題時,會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三者并列。[6]因此我們在討論了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國家建設的關系后,有時還會進一步單獨討論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政府建設關系。對于這種關系,我過去在相關論文中曾有這方面的討論和論述,故本文不再贅述。[7]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