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頁。
[52]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頁。
[53]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3頁。
[54] “三韓”是指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后4世紀左右存在于朝鮮半島南部三個部落聯(lián)盟即馬韓,辰韓和弁韓,后亦指朝鮮半島。
[55] 《名人名家抗戰(zhàn)詩詞選(1932年5月~1945年9月),《黨的文獻》2005年 第5期。
[56] 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頁。
[5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83~1949)》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602頁。
[58] [美]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71頁。
[59] “什特科夫關(guān)于金日成通報金一在北平談判情況致維辛斯基電”(1949年5月15日)沈志華編:《朝鮮戰(zhàn)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上冊),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87~188頁。
[60]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jié)束——習近平再訪西柏坡側(cè)記》。
[61] “對于新中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來說,朝鮮戰(zhàn)爭的延長無疑也起到了決定性的阻礙作用。”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zhàn)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頁。
[62] 《斯大林關(guān)于中國出兵問題致毛澤東電》(1950年10月5日)沈志華編:《朝鮮戰(zhàn)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中冊),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581~582頁。
[63] 周彥瑜、吳美潮編著:《毛澤東與周世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頁。
[64] “中國的參戰(zhàn),特別是頑固地拒絕聯(lián)合國議案,被西方認為是社會主義陣營統(tǒng)一指揮的杰作,是莫斯科的命令使然,其結(jié)果之一是在西方國家眼中,中蘇確實已成為‘鐵板一塊’。中國終于被牢牢地捆綁在本來是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冷戰(zhàn)戰(zhàn)車上,甚至由于毛澤東那被戰(zhàn)爭激發(fā)出來的革命沖動而比蘇聯(lián)更深地陷入了與美國敵對的漩渦。”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zhàn)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頁。
[65] “然而也必須看到,這種‘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所謂勝利,應(yīng)該是指戰(zhàn)爭決策者確定的戰(zhàn)略方針得以實現(xiàn),而毛澤東顯然沒有實現(xiàn)他把美國軍隊趕出朝鮮半島的戰(zhàn)略方針。”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zhàn)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頁。
[66] 何方:《抗美援朝的得與失》,《炎黃春秋》,2013年第12期。
[67] [美]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307頁。
[68] 何方:《抗美援朝的得與失》,《炎黃春秋》,2013年第12期。
[69] [蘇]費·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譯:《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新華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122頁。
[70] “對蘇聯(lián)請求在我國建立特種長波無線電臺問題的批語”(1958年6月7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65頁。
[71] “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92頁。
[7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38頁。
[73]1952年3月28日,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說:“從中國北部開始延伸到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鐵路修建問題。如果您認為修建這條鐵路比修建從中國西北部通往蘇聯(lián)的鐵路更為緊迫而且更有必要,考慮到蘇聯(lián)同時開始修建該鐵路從烏蘭巴托向中國邊境延伸的這一段,則我們準備于今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勘察工作,于1953年開始修建。至于這一鐵路的運行路線,我們認為它始于集寧站或包頭站進入中國的綏遠省,經(jīng)中蒙邊境的哈順延伸到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烏蘭巴托,比從張家口延伸到烏蘭巴托要好。當然,最后決定要在對該鐵路修建路線進行預(yù)先勘察之后才能做出。順便說說,如果修建一條從中國西北部的蘭州經(jīng)玉門、哈密、烏魯木齊到中蘇邊境的霍爾果斯,總長是2000公里。與蘇聯(lián)的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亞干線相接的鐵路,則這對蘇聯(lián)和中國都更為有利。”“毛澤東關(guān)于中國國防和經(jīng)濟建設(shè)等問題致斯大林電”(1952年3月28日),沈志華編:《朝鮮戰(zhàn)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下冊),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161~1162頁。
[74] “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93頁。
[75] “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92頁。
[76] “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92頁。
[7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91頁。
[7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頁。
[79] 轉(zhuǎn)引自費·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譯:《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新華出版社1992年版,第393頁。
[80] 《毛澤東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選載(三)》(1959年12月~1960年2月),《黨的文獻》1992年第5期。
[8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11頁。
[8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頁。
[83]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2頁。
[84]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2頁。
[85] 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quán),即帝位,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zhàn),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而死。
[86] 張國燾:《我的回憶》(下卷),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頁。
[87]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1頁。
[88] 司馬遷:《六國年表第三》,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史記》(第一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頁。
[8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79頁。
[90] 司馬遷:《六國年表第三》,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史記》(第一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248頁。
[91] 參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頁。
[9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64頁。
[93]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第384頁。
[94]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5頁。
[9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96頁。
[96] 神府,指陜西神木、府谷。
[97] 三邊,指陜西靖邊、安邊、定邊。
[9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36頁。
[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38頁。
[10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553~554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