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兩個盲人住在一起,由于他們都失去了勞動能力,只好沿街頭乞討,生活非常貧苦。一天,二人往常一樣流落街頭,凄涼的乞討聲,打動了剛從湖里打魚歸來的漁夫??吹剿麄円律酪h褸的可憐樣,漁夫隨手送給了他們一條鮮魚。二人謝過之后,便急匆匆地往家趕,路上合計著怎樣做這條魚,想象著大口吃魚的快樂。
回到家后,一人抱柴燒火,一人打水下鍋。一會兒,水燒開了,二人便迫不及待地從鍋里撈魚,結果誰也沒撈到。于是,兩人都認為是對方把魚偷吃了,互相指責,爭吵不休。吵鬧聲驚動了鄰居,趕忙過來看個究竟。當弄清爭吵的原因,鄰居不禁樂了:“你們不要吵了,這條魚還在鍋臺上呢!”
兩人趕緊用手一摸,果然,魚還好好地在鍋臺上,二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沒有視覺,竟然會產生這種笑話,倘若同時沒有嗅覺、觸覺、聽覺、味覺等等,又會產生怎樣的情況呢?可以肯定,腦子將是一張白紙。據說,曾經有這么一個奇怪的嬰兒,他從娘胎里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不分晝夜地睡覺,肚子餓了也不懂得哭和要東西吃。家人無奈,只好按時弄醒他,進行強制性喂奶。更奇怪的是:他有眼看不見東西,有手有腳卻不會動,就是打他也感覺不到痛。眼看著他也在那兒呼吸、心跳、生長……可就是不認人,不會說話。一句話,他沒有語言,沒有感覺,沒有人的動作,就像一棵植物。這個怪嬰活了三年零三個月,就結束了他那奇怪的生命歷程。人們驚奇之余,希望解開這個謎。于是征得家人同意,醫(yī)生對他的遺體進行了解剖。當手術打開其腦腔,醫(yī)生發(fā)現原來他是個無腦畸形兒。腦袋里是空的,代替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僅僅是兩個薄壁的小泡。
人腦是意識的器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或屬性,沒有大腦,自然就不會有對任何事物的感覺。同樣,感覺是意識的起點,意識是通過人的感覺和思維等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的,是物質存在的產物。客觀對象同人們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相接觸,才會引起感覺和意識。沒有接觸,當然也就不會擁有感覺和意識,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常識。無腦兒因無腦而無感覺,兩個盲人因視覺器官有缺陷,而看不到魚的存在。那個鄰居是個健全的人,能夠看到魚還在鍋臺上,所以便很容易地排解了盲人之間的糾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