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踐本質的歷史性
實踐唯物主義從馬克思那里獲得的直接(字面意義)依據(jù)就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以及“實踐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這三個方面的依據(jù)雖然不能真正傳達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基本內涵,卻給我們指明了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基本路向,那就是要從馬克思對感性活動、共產主義、人類社會的理解之中去嘗試解讀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內涵。
首先,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批判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時就明確指出,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是不理解革命的、批判的實踐活動的意義。“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因而“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⑥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事物、現(xiàn)實、感性都是直接與人的實踐相聯(lián)系,都是基于人的實踐活動,所謂的感性就是實踐活動。馬克思的這一系列結論是建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的對象性活動的理解,以及對黑格爾辯證法和整個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基本建制的批判的基礎之上的。
人作為對象性的存在是自我確證自己的存在的,正是通過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了人的自我確證的。正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之中消解了自然界的自在性和給定性,從而一方面現(xiàn)實地創(chuàng)造著人的生活世界、創(chuàng)造著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人從其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之中直觀到自身。因而,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中,康德哲學中的那個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也就變成了“為我之物”了。近代西方哲學面對的那個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就已經喪失了其本質的抽象性,而成為現(xiàn)實的、社會歷史生活中的問題。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不僅人本身、而且人的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都不過是通過人的對象性實踐活動而生成的,所謂整個世界歷史,不過就是在人的對象性實踐活動過程中人與世界的現(xiàn)實的生成過程,這一過程對于能思維的人的意識來說,同時也是它被理解到、認識的生成運動。
因而,對于馬克思來說,他所理解的世界并不是近代唯物主義所說的那個自在的、與人無關的自然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與人同在的、在人的對象性實踐活動中生成的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所謂的物,不過是現(xiàn)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在物質固有的特性中,第一個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是運動——不僅是物質的機械的和數(shù)學的運動,而且更是物質的沖動、活力、張力,或者用雅科布·伯麥的話來說,是物質的痛苦(Qual)。物質的原始形式是物質內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質的力量,這些力量使物質獲得個性,并造成各種特殊的差異。”⑦因此馬克思說,在17世紀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那里,物質還帶著感性的詩意光輝對人發(fā)出全身心的微笑。但是,唯物主義在其進一步的發(fā)展過程中變得片面了,隨著各門具體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哲學開始按著數(shù)學和幾何學來建構自己的體系,感性失去了它鮮明的色彩,變成了抽象的幾何學家的感性,豐富的物質運動形式被抽象的數(shù)學運動和機械運動所代替。如果說笛卡爾提出“動物是機器”的命題還為人及其感性保留了一點尊嚴,那么18世紀唯物主義提出的“人是機器”的命題則是對人的徹底的漠視。因此馬克思說18世紀的唯物主義是敵視人的唯物主義,或者說是無人的唯物主義。
第二,“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其含義就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以現(xiàn)實的人類社會、社會中現(xiàn)實的人為對象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并不是孤獨個體的活動,而是現(xiàn)實的人在社會中的活動。一方面,這種人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人的對象性實踐活動的結果,“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lián)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xiàn)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生產人的社會聯(lián)系、社會本質,而社會本質……是個人在積極實現(xiàn)其存在時的直接產物。”⑧因為在真正的人的生產活動中,交換——無論是人的活動的交換,還是人的產品的交換——是真正的人的類活動和類精神,是有意識的人的真實的、真正的社會的存在,因而這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換言之,只有在這種真正的人的關系之中,人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成為人的活動。只有在這種社會聯(lián)系之中,人的對象性實踐活動才獲得實現(xiàn)的前提和根據(jù)。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活動的社會性質,是現(xiàn)實的歷史性的實踐活動的普遍性質。一方面作為個體的人是社會的產物;另一方面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因而,無論是就人的活動的方式來說,還是就人的活動的內容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享受。因而,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lián)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xiàn)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tǒng)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xiàn)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xiàn)了的人道主義。”⑨
因此,必須消除近代哲學那種把個體與社會對立起來的基本觀念,明確意識到個體的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個體的人的生活是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和確證。而人類生活不過是較為特殊的或較為普遍的個體的生活。因為相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人首先是作為特殊的個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之成為個體——而生活于社會之中。但是,人同時也是總體,是作為社會的自為的主體而存在的。正是通過對作為自為主體存在的個體思考和感知才能形成對社會的總體的理解和把握。因為人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既作為人的生命表現(xiàn)的總體而存在,同時又作為對社會存在的直觀和現(xiàn)實享受而存在。因而人又是總體。但是,作為個體的人總是要死的。而正是個體的死亡,使人的自我確證的實踐活動表現(xiàn)為一個有限生命相續(xù)的無限的過程。從而賦予了實踐活動以歷史性。換言之,人類社會或社會性的類是歷史性的存在,其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確證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本身也是歷史性的。也只有從社會化的人及其活動出發(fā),才能真正理解現(xiàn)實的人類歷史進程。
第三,如果說“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那么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也就為理解實踐唯物主義提供了解釋原則。對于共產主義的理解,馬克思始終是與對現(xiàn)實社會結構的變革和人的解放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德法年鑒”時期,針對政治解放完成之后人的自我分裂狀態(tài),馬克思明確提出通過武器的批判、改變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以消滅哲學自身的要求。你不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哲學,你就不能消滅哲學;不消滅哲學也就能把哲學變成現(xiàn)實。只有如此,人的解放才是可能的。正是基于以人的解放為最終定向,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共產主義思想的闡明是結合著對資本主義的異化與對異化的揚棄來進行的。“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⑩學術界習慣上將其稱為哲學共產主義,認為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是在形而上的層面展開的對共產主義的論述,并沒有觸及到現(xiàn)實的社會本身。這實質上是建立在把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抽象化理解的基礎之上的。一方面,對于異化及其現(xiàn)實的存在的表現(xiàn),馬克思是通過對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得出來的,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無產階級現(xiàn)實的生存狀況的分析基礎之上的;另一方面,馬克思在對實踐的理解中,明確了這種對象性的、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對于整個現(xiàn)實的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性地位。有什么樣的實踐活動,也就確定了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社會。“個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1)因而我們可以說,是人們的生產活動及相關物質條件決定了人的現(xiàn)實的存在。這種現(xiàn)實的活動,完成了對人的異化存在狀態(tài)的超越,就表現(xiàn)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但是,這種超越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表現(xiàn)為一個現(xiàn)實的歷史過程。也就是說,人類的歷史不會由于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完成而終結,通過對私有財產的揚棄而形成的共產主義只是作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環(huán)節(jié),對現(xiàn)實的、對未來歷史發(fā)展來說,這種共產主義只是人類解放進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所以說,這種共產主義既不是一個確定的人類社會形態(tài),也不是人類發(fā)展的最終目標。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12)因而人的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作為這種共產主義基礎,也就只能表現(xiàn)為一種歷史性的自我超越過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