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熱點面對面》②
——怎樣理解法治建設要走自己的路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但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法治模式,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則必須與本國國情和社會制度相適應,穿“合腳的鞋”,走自己的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鄭重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抓住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根本,向國內外明確宣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方向。
一 為何法治建設首要的是走對路
我們都聽過南轅北轍的寓言故事,它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認準方向、找準道路,否則就會事與愿違,犯根本性的錯誤。法治建設也是如此。從世界范圍看,有的國家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搞得比較好;而有的國家則沒有走對路,法治建設搞得不成功,甚至導致國家動蕩、發(fā)展停滯或倒退。
法治作為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一個國家在特定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下的治國模式。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治道路。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社會制度相近但歷史文化傳統不同的國家,法治道路也不會相同。說到底,每個國家的法治道路,是與各自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的。
對中國來講,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又是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具有獨特的法治傳統、獨特的國情、獨特的現實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法治建設必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們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傳統。雖然中國幾千年來人治傳統根子很深,但我們的先人們很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fā)展完善。
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治病要對癥下藥,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于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yōu)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fā)展面臨的問題的規(guī)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從經濟社會發(fā)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癥的藥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總之,在法治問題上,沒有最優(yōu)模式,也沒有“標準版本”,只有適合自己的選擇。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法治文明成果,但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能搞“全面移植”、照搬照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