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名單。然而就是這樣捍衛(wèi)人類尊嚴、留住人類寶貴記憶遺產的正常之舉卻招致日本政府的反對與非議。反復無理要求中國撤回審議申請,并無端指責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缺乏中立性和公平性。另據(jù)日媒報道,日本執(zhí)政黨自民黨于本月14日召開會議,提出要求日本政府停止向教科文組織繼續(xù)提供經費,并擬于近日正式提交,要求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改革,“改善”相關評選制度。自9月初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起,日本政府不斷地與國際社會纏斗,先是對中國政府舉辦閱兵活動多次無端指責,繼而又就潘基文秘書長本人出席中國閱兵罕見的橫加非議,如今又公然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祭出“金援大棒”,不僅讓人心生疑問,日本政府緣何如此“任性”,頻頻向國際社會“發(fā)難”,擺出一幅“死磕”的架勢,故作委屈之態(tài),歸根結底是在于安倍政權的“三觀”不正。
安倍本人的歷史觀扭曲。作為日本政府現(xiàn)任領導人,其所堅持的錯誤史觀比比皆是,自其二次上臺執(zhí)政以來在歷史問題上不斷背離國際社會期待。極力否認并美化侵略戰(zhàn)爭歷史,直接或者變相參拜供奉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成果,公然挑戰(zhàn)戰(zhàn)后國際秩序,拒絕明確承認《波茨坦公告》對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定性;背棄日本和平憲法,推動新安保法案通過,試圖擺脫戰(zhàn)后體制。這一切的荒唐行為都不是偶然的,是其扭曲歷史觀的真實體現(xiàn),并不斷地將其本人的價值觀踐行至其執(zhí)政理念之中,試圖使日本社會在右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安倍政權的“大國觀”錯位。日本政府為使得日本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多年來一直試圖謀求成為政治上、軍事上的大國地位,可以說在國際組織中是費盡心機,試圖利用所謂的金援來換取日本的大國地位,然而每當受挫后便免不了牢騷滿腹。日本作為聯(lián)合國第二大會費繳納國,多年以來一直夢想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自認為繳納了大筆的會費理應在聯(lián)合國中占有應有的地位,將所謂世界大國地位赤裸裸地同金錢掛鉤,此次又聲言要凍結其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所分擔的經費,正是這種異常心理的再一次體現(xiàn)。日本尋求大國地位本無可厚非,但若一味地挑戰(zhàn)國際社會共識,置國際公理于不顧,將歷史問題當作日本的“負資產”而遮遮掩掩,難免淪為國際笑柄。日本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是由其錢袋子決定的,而是應拿出十足的誠意取信于國際社會,讓國際社會看到日本政府的擔當,一味堅持錯位的“大國觀”,只能適得其反。
安倍政權的價值觀“跑偏”。安倍政權在對外交往中大力推廣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張口閉口談自由、民主、人權理念,但是在面對歷史問題上的“欠賬”時卻又將這些理念拋至腦后,慰安婦、強征勞工、在華遺留化武等問題遲遲得不到應有的解決,對于日本自身因對外侵略所帶來的種種慘禍卻格外在意,長崎、廣島核爆、東京大轟炸、沖繩地面戰(zhàn)斗等造成日本平民大量傷亡的慘禍廣為世人所熟知,但日本卻從未徹底反思戰(zhàn)爭責任問題,企圖混淆視聽,對因其侵略行為給中韓等亞洲國家造成的巨大災難采取回避態(tài)度,國內與國外差別化對待,忽視慰安婦、強征勞工等受害者長期的合理賠償訴求,踐踏被害者人權。此次日本針對南京大屠殺申請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阻撓行為是其這種錯誤的“價值觀”的又一體現(xiàn),在面對舉世公認、鐵證如山的南京大屠殺史實時,日本政府搬弄是非、避重就輕,不斷糾纏所謂的遇難者人數(shù)問題,對待侵華歷史缺乏真誠的悔罪表現(xiàn)。若是能夠一視同仁,真誠面對歷史,真正做到尊重人權,就不會有安倍政權在歷史問題上不斷挑戰(zhàn)國際正義的荒唐舉動。
國際社會對于日本的侵略行為已經早有定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味歪曲歷史,挑戰(zhàn)國際良知的行為只能讓日本失信于國際社會,企圖通過在歷史問題上蒙混過關,獲得所謂的大國地位無異于緣木求魚,只會讓日本離“正常國家”目標漸行漸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