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取得了連西方也為之驚嘆的發(fā)展成就,中國模式已經進入西方學界的視野,但我們自身卻研究不夠。我們應牢固堅持道路、理論、制度自信,重拾我們的文化自信,逐步建立自身的話語體系,打破西方對話語權的壟斷。
近年來,在對待歷史這樣重大的問題上,不時出現噪音,尤以歷史虛無主義為最,危害甚大。筆者試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三維角度來認識歷史虛無主義。
是什么: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特點
我們批判的歷史虛無主義,是指對自己國家、民族采取輕蔑的、否定的態(tài)度,其重點是否定中國共產黨和在黨領導下取得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它表現為四個特點:最核心的是要否定革命,頌揚改良;最虛偽之處是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做翻案文章;最險惡的目的是具有明確的政治訴求;最令人發(fā)指之處在于污蔑中華民族。歷史虛無主義不是對歷史所有內容都“虛無”,而是從既定的政治理念出發(fā),有選擇的“虛無”。
為什么:歷史虛無主義猖獗的原因分析
從歷史上看。鴉片戰(zhàn)爭失敗,沒有動搖文化在國人心目中的優(yōu)越地位,但甲午戰(zhàn)爭失敗,使民族優(yōu)越感頓失,學習西方成為潮流。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形成了自身的話語觀。改革開放后,受多元思潮影響,歷史虛無主義由此興起,以西方的標準評判中國。
從現實上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方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以改革的方式推進。歷史虛無主義者據此認為,一切改革的方式都是合理的,不以條件、時間、地點為轉移。另一方面,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重新客觀評價歷史人物,但他們卻抓住以前研究中的缺陷,大做文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