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名目繁多、包羅萬象
柏林的博物館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tài)各異,卻又和諧統(tǒng)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柏林的博物館島,其中博物館名目繁多、包羅萬象:德意志民族學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了歐洲德語區(qū)從17世紀至今的民族文化活動物品;史前及古代歷史博物館展示了歐洲及小亞細亞史前及早期的文物珍品、舊石器及中石器時代的文化等;古文物館展出的是希臘和羅馬古代藝術品、雅典及意大利的花瓶和繪畫及古代金飾珍品等。此外,還有埃及博物館、印度藝術博物館、民族學博物館、東亞藝術博物館、郵政博物館、樂器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通過各種引人入勝的方式,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博物館島上的五大博物館及特點分別為:1.柏林舊博物館建于1830年,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設計,底樓展出雕塑、武器、金銀首飾等從基克拉澤斯文明到古羅馬時代的古希臘藝術和文化史藏品,二樓目前是臨時的埃及博物館(于2009年移至新博物館)。
帕加馬博物館
2.柏林新博物館建于1843年至1859年,在二戰(zhàn)的轟炸中受損嚴重成為一片廢墟,目前正在按照規(guī)劃重建,2009年重新開放后作為埃及博物館和莎草紙展覽,展品包括著名的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妻子奈費爾提蒂的半身像,以及阿蒙霍特普四世時期的其他藝術品。此外新博物館也展出史前史、古代史和石器時代等的出土文物。
3.帕加馬博物館于1930年建成,是博物館島上最年輕的建筑,展出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6000年悠久的中東歷史、藝術和文化(中東博物館),8世紀至19世紀的伊斯蘭藝術(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帕加馬博物館以它雄偉的帕加馬的帕加馬祭壇、米利都的市場大門、和巴比倫的游行大街、伊什塔爾城門等考古復原物而聞名世界。
4.舊國家畫廊建于1867年至1876年,最初旨在建造一座“科學家的殿堂”,現在收藏著19世紀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從德國浪漫主義到法國印象畫派,一直到到羅馬拿撒勒畫派(Nazarene)的濕壁畫,還有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騎馬銅像。
柏林新博物館
5.博德博物館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宏偉的圓頂和大廳橫跨在在施普雷河上。2006年重新開放后展出3世紀至19世紀的拜占庭藝術作品(拜占庭博物館),中世紀早期至18世紀的意大利和德國雕塑作品,從公元前7世紀小亞細亞開始鑄造貨幣開始一直到20世紀的硬幣和勛章等。
修復措施
這組經過百年歷史建造完善起來的博物館群體建筑在二次大戰(zhàn)中70%以上被毀,二次大戰(zhàn)之后,博物館島位于前東柏林地段,當時由于經濟困難,島上各大博物館年久失修,破爛不堪。1950年起的戰(zhàn)后重建并沒有包括受損嚴重的新博物館,人們本打算將其拆除,這一計劃因為沒有找到可以臨時存放藏品的地方而擱淺,直到1987年人們最終決定不將其拆除,轉而在原建筑上采取安全和修復措施,完整的施工方案在1989年前已經制定完成,德國歷史博物館在歷史上曾是一個兵器庫。169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為兵器庫奠基,1730年才全部完工。從1731年到1876年普魯士王國一直把它作為國家重要的軍事器械庫,1952年原東德政府將其改作為歷史博物館。1990年代末兩德統(tǒng)一后博物館島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工程,1999年普魯士文化基金會確定了博物館島的重建總規(guī)劃圖,設計了一個地下連通方案將幾個博物館聯系成一個博物館建筑群,并對1989年前的藏品進行重新分配。集中展出所有博物館的藏品,2008年還將建成整個博物館島的總入口,它同時也將是咨詢中心、博物館紀念品商店、餐廳、咖啡館和特別展覽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