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關于“君子之道”的三段論述,分別闡發(fā)了做人、為官、處世的道理。此外,孔子還用大量篇幅,進行過“君子”與“小人”之辨,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賢而容眾,喜善而矜不能”等等,勾勒出“君子”和“小人”的明顯分野,顯示出強烈的價值取向。
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里的求,是指責的意思,是說當出現(xiàn)過錯或?qū)ψ约翰焕氖虑闀r,君子一定會先反思、責備自己,從自身中尋找原因;小人則一定會想辦法推卸責任,抱怨別人。這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每一位領導干部都應該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態(tài)度,經(jīng)常想一想什么是“做人”、什么是“公仆”、什么是“權(quán)力”、什么是“考驗”,始終不能忘記共產(chǎn)黨員應該具備的品行和操守,是多么的相似!
孔子之后,后世大家對“君子之道”的引述和闡發(fā)不勝枚舉。從西漢的董仲舒到唐代的孔穎達,宋代的程顥、程頤和朱熹,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王夫之等等,歷代相沿,融會貫通到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君子”這一理想人格的塑造,受到上至歷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會各階層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廣泛認同和推崇。直到今天,人們還常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在貪污腐敗時有發(fā)生、欺騙訛詐屢見不鮮、假冒偽劣充斥于市,一些人不講誠信、不守規(guī)矩、不修官德,不少人慨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今天,重提世代尊崇的“君子之道”,倡導全社會都能夠?qū)W為君子、行為世范、修善講睦、謙恭禮讓、經(jīng)邦濟世、自強不息,無疑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二、“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人格力量的核心內(nèi)涵
在中國的“國家”概念中,國與家是永遠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這就是中國人亙古不變的家國情懷。而代表這種情懷最高境界的追求,就是歷代仁人志士念念于心、口口相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早的記載見于《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說明個人的修養(yǎng)、家庭的幸福與國家的命運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盡管孟子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真正的君子,僅僅“獨善其身”、“潔身自好”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濟世、安民、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決心和責任。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如果說,“君子之道”是傳統(tǒng)人格力量的外在形象,“家國情懷”則是傳統(tǒng)人格力量的核心內(nèi)涵,兩者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共同構(gòu)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條神圣血脈。
正是在這條神圣血脈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秉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決心,或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或是利居眾后、責在人先;或是挺身而出、為民請命;或是馬革裹尸、精忠報國,真可謂豪氣干云,史不絕書。他們時代不同,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但都表現(xiàn)出一種至高無上、無堅不摧的人格力量,名垂青史,燭照千古。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礎是修身。儒家經(jīng)典《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也就是說,從最高統(tǒng)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把修身作為為人處世的基礎與根本。不管是孟子倡導的“性善論”,還是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在孔子眼中,都是“性相近”,但為什么又“習相遠”?區(qū)分就在于是否修身。只有修身才能抑制人天性中本有的惡,光大天性中本有的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條件是齊家?!洞髮W》強調(diào):“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當年鄧小平同志視察珠海時說:“沒有家庭不行,家庭是個好東西。我們還要維持家庭,孔夫子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元,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xiàn)。他擔任領導干部后,始終秉持清廉家風,每到一處工作,都會告誡親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從事任何商業(yè)活動,不能打我的旗號辦任何事,否則別怪我六親不認。”堪稱新時代“齊家”的典范。相反,近年來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作風不正,連帶家風不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犯罪,全家覆沒,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目標是治國理政。“國家者眾人之國家;天下者眾人之天下”,于民族和人民而言,國家是每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國若不治,家亦難存,所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F(xiàn)在有些人,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和家族考慮,全然不拿國家當回事。當權(quán)執(zhí)政者都應當試問一下自己:我們的心目中還有多少國家意識、社稷觀念、民本思想?還有多少人能夠做到“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之志”?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結(jié)果是天下太平。平天下,就是天下為公,國泰民安。這里的“平”可理解為三層含義: 一是“和平”,如堯?qū)λ凑f“協(xié)和萬邦”,國與國之間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和平相處;二是“平等”,如孔子說“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第三是“平安”,如“仁者安仁”、“修己以安人”。總之,天下為公,國泰民安,不僅包括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平”,而且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還包括每個人通過修養(yǎng)所獲得的身心內(nèi)外的“安泰”、“寧靜”,做到少有所學、壯有所為、老有所養(yǎng),人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這就是天下之大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