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法”能否解決“扶不扶”問題
張楓逸(公務員):許多人所理解的好人法,就是“好心人施救一律免責”。這其實是一種誤區(qū)。即使備受推崇的美國《撒瑪利亞好人法》,也只是保護采取“合適的措施”的救助者。如果因救助過程中有嚴重的疏忽導致被救助者傷病情況加重或死亡,救助者仍要承擔民事傷害責任。
再者,法律的制定必須考慮周全,盡可能杜絕一切漏洞。誠然,從弘揚社會正氣的立場出發(fā),我們希望給予好心人更多的鼓勵和保護。但在現實中,倘若真的為救助者提供100%的免責保護,就存在法律被利用的風險。
相比“好人法”的立法難度,出臺一部“壞人法”或許更為務實可行,也同樣可以鼓勵和保護好心人。做好“壞人法”的文章,明確規(guī)定捏造事實向提供幫助者惡意索賠所面臨的法律責任,有助于我們走出立法困境,讓社會上壞人越來越少,好人越來越多。
是無奈的次優(yōu)選擇
黃齊超(教師):“好人法”若能通過,則會贏得公眾一片掌聲。但是,在品味喜悅的時候,我們也會悟出另一方滋味:如果沒有其他行人圍觀見證,如果事發(fā)地沒有攝像頭,那么,就需要施救者拍照留證扶老人,這樣的扶老難免讓人悲酸。從情理上,無論是否有人見證,是否有攝像頭拍攝記錄,被救的老人都應坦誠地感激救助者,具有道德慎獨情懷,而不能反咬一口,傷害社會溫情。但事實上,屢屢有被救助的老人不但不感激別人伸手救助,好人救助反而遭誣陷豈能不讓人辛酸?
“好人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亮出公眾的視線,被提到法律的桌面上,喜悅和辛酸并存。文明和諧有愛的社會,尊老愛幼無須監(jiān)督,而是發(fā)于內心,現在扶老卻需要在法律保護下踟躕前行,在慎獨失準和道德底線失守的現今,只能說“好人法”是無奈的次優(yōu)選擇。
仍需解決取證難題
涂啟智(公務員):在許多人看來,“好人法”要成為見義勇為者的定心丸抑或護身符,必須解決見義勇為或者惡意索賠的取證問題。但只要取證難依然存在,見義勇為者自證或他證清白有難度,出臺“好人法”也難以消除人們的顧慮,不能解決根本問題——7月27日《楚天都市報》披露那則“車主十字路口停車等紅燈、車下竟趴個老太太”消息,若不是網友行車記錄儀記下老太太自己鉆進去一幕,車主如何說得清?這樣的事情想想都叫人不寒而栗。
“好人法”出臺之后,不僅需要突破見義勇為取證困難,還要有見義勇為獎勵細則配套跟進。前者可讓人敢扶,后者促使人們樂意去扶。在鼓勵見義勇為、激勵人們敢扶問題上,宜充分尊重人性。人都是趨利避害,一旦救助他人不用擔心受到訛詐與惹來麻煩,又能得到物質獎勵,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欣然往之。
北京“好人法”意義大于作用
符向軍(法律工作者):應該說,地方出臺“好人法”,對于鼓勵見義勇為,弘揚社會正能量,是有積極的正面引導作用的。以“好人法”的形式,專門對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善行義舉進行鼓勵、保護,也是立法的可喜進步。
但就立法技術本身來說,這部“好人法”并沒有超越、突破現有法律的規(guī)定。從內容上看,《草案》主要是關于院前醫(yī)療急救服務的規(guī)定,“好人法”是其中的配套條款,用以鼓勵具備醫(yī)療急救專業(yè)技能的個人在院前醫(yī)療急救人員到達前,對急、危、重患者實施緊急現場救護;其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颊呒捌浼覍俨坏媚笤焓聦嵪蛱峁椭娜藧阂馑髻r,因惡意索賠侵害幫助人合法權益的,應承擔法律責任。這些內容、精神,其實都涵括在現行法律之中。
“好人法”的出臺,其宣誓意義大于實際效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