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的館藏資料里查閱到 1937年 9月11日大阪《每日新聞》駐上海特派員木村毅的一則報道 “……我將士本擬生擒,但對此悲壯之最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殮……此少年空軍勇士之亡,雖如苞蕾摧殘,遺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雖為敵軍,亦不能不令我全軍將士一掬同情之淚也。 ”資料還顯示,1937年10月,日本東京新宿區(qū)曾舉辦過 “中國空軍勇士之友閻海文展覽會”,展出了閻海文烈士生前用過的飛行服、降落傘和手槍等遺物,此次公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參觀。這些遺物直至抗戰(zhàn)結束后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才歸還給中國,如今存放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里。
家鄉(xiāng)小學的抗日版《三字經》有閻海文的事跡
在閻英忠家里,記者看到了影印的閻海文中學時代的自傳:“東北淪亡,國將不國。堂堂的中華民族,竟受倭奴之摧殘與蹂躪,令人痛心,所以我常為之悲,為之泣。 ”
他在自傳中還寫道:“我們中國人,現(xiàn)處在一個極危險的地位。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說不到的?,F(xiàn)在我們九死一生,敵人已逼到我們家門口里來了,非速行反攻,和它一拼,是不可活下去的……”
從中可見,學生時代的閻海文就立下了殺敵報國的志愿,才會有他日后那般視死如歸的壯舉。
閻英忠說,閻海文犧牲時,正值青春年少,也談了戀愛,“奶奶講過,三伯父身高一米七七,身體健壯,相貌英俊,喜愛運動。性格安靜、寡言。經過家里老人們的撮合,已經給他定了親,是一位叫什么蘭的姑娘,具體叫什么名我記不太清楚了。 ”
閻英忠的描述跟記者在南京抗日航空紀念館里查到的《民國空軍的航跡》一文的記載相仿。
記載中說,閻海文殉國時,他的飛行帽里有一張折疊的紙條,上面寫有南通市的一個地址和一個叫“劉月蘭”的女孩子的名字,字跡很是娟秀。
閻海文在血戰(zhàn)長空時,仍將這一紙條珍藏在自己的飛行帽內,可見他對這個女孩子懷有非常深摯的感情。
北鎮(zhèn)市旅游局副局長賈輝告訴記者,當年有不少關于閻海文烈士在抗日空戰(zhàn)中的事跡在家鄉(xiāng)流傳,家鄉(xiāng)人為他的壯烈殉國深為痛惜,同時亦對他深為敬重。
抗戰(zhàn)時期,家鄉(xiāng)的小學生曾背誦過抗日版的《三字經》,其中有如下語句:“閻海文,當空軍,打日機,八架焚;投炸彈,炸敵輪,轟轟轟,三艦沉。身受傷,落敵方,從容中,舉手槍,不受辱,不投降,先殺敵,后自戕。智仁勇,真膽量,為國民,好榜樣,傳后世,永流芳,家鄉(xiāng)人,不可忘。 ”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