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良知與救贖(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德國的良知與救贖(2)

摘要:從二戰(zhàn)結束到“華沙之跪”,德國的“去納粹化”過程,充滿了曲折與艱辛。不久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日本期間在東京發(fā)表演講時說,“正視歷史”和“寬容態(tài)度”是修復國家關系的正解。她指出,德國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重新被國際社會接受,正是由于德國能正視歷史。

態(tài)度反復引發(fā)質疑與爭論

1982年,科爾出任聯(lián)邦德國總理,這位保守人士的上臺,似乎導致了社會各界對納粹帝國歷史態(tài)度的再度轉變。

此后,所謂的歷史學家之間的爭論更是將這場爭論推向了高潮。

1986年6月6日,柏林自由大學現代歷史教授恩斯特·諾爾特在當天出版的《法蘭克福匯報》的副刊上撰寫了一篇題為《不愿過去的過去》的文章,表達了一種之前沒有過的觀點:奧斯維辛其實是蘇聯(lián)斯大林時期“古拉格群島”事件的一個翻版。

諾爾特的言下之意是:希特勒的猶太人種族滅絕政策類似于斯大林處理政治犯與不同政見者的手段,它可以被看作一種假想的防御行為。他稱,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世界歷史上不是獨一無二的,蘇聯(lián)就發(fā)生過類似的大事件。而且,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很有可能是對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種“亞洲式的酷刑”的回應,猶如一種正當防衛(wèi)。諾爾特抱怨,納粹德國已經滅亡40多年了,但這段歷史卻仍然不能成為“過去”。

對于諾爾特的言論,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與一些左翼歷史學家們一起作出了及時而有力的回擊。

他們認為,之所以說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因為納粹國家利用現代工廠化的方式,對一個種族進行了不分男女老少的整體性、滅絕性的大屠殺。這種罪行恰恰是在極其冷靜的、如機械化高效率運轉的狀態(tài)下持續(xù)實施的。

他們還強調,如果有意尋找,總能找到與其他國家的大屠殺的“可比性”,但這種“可比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德國人降低自我道德標準的理由。關鍵要看德國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釋重負,是否愿意逃避良心的譴責。民族主義曾令德國陷入一場災難,德國人不應再重蹈覆轍。

“民族自身認同的一部分”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東西德的統(tǒng)一,德國對二戰(zhàn)歷史的反思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成就在于對一些未經反思的說法進行了駁斥與修正。比如,針對那些試圖把二戰(zhàn)罪行限定在納粹高級領導或者實權人物身上而排除普通德國人甚至德國國防軍罪行的觀點,眾多戰(zhàn)后成長起來的德國青年民眾都進行了激烈的批判。

同時,德國也用一系列實際行動證明了其反思歷史的堅決態(tài)度。

責任編輯:劉佳星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