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國際社會不時傳出有關(guān)中國的論調(diào)。悲觀如“中國經(jīng)濟崩潰論”,偏狹如將“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認為中國在地緣政治中謀求一己利益。然而,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經(jīng)貿(mào)之路,自古就飽含互利共贏的精神特質(zhì)。講好絲路現(xiàn)代故事,應(yīng)該正確引導(dǎo)人們認識中國機遇的世界意義,唱響“互利共贏論”。
習(xí)近平主席多次強調(diào)“義利觀”,先義后利、融義于利,并以開放的胸襟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媒體是真實的記錄者,需要用客觀的報道和評論,彰顯中國自信,展示一以貫之的中國理念;需要用生動的報道和數(shù)字,展現(xiàn)“一帶一路”給沿途各國及主要城市帶來的發(fā)展機遇;需要在這一輪“機遇期”中,有效提升中國媒體在世界的話語權(quán)重,講述更有說服力的中國故事、世界故事。
秉持一個原則:客觀包容
從敘事的角度看,歷史就是故事。“一帶一路”有著宏大的歷史縱深、廣闊的空間維度,風(fēng)云際會,波瀾壯闊,其中奔騰的信息已足夠恢弘,牽涉的場景事件更撼動人心。媒體應(yīng)加強自身積累,迎潮頭而上,投身其中,秉持“國際視野、中國立場”,成為“一帶一路”的記錄者、傳播者、參與者、推動者。
2014年夏天,人民日報社召開了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媒體合作論壇。同年年底,又以“共建海上絲路,聯(lián)通亞太夢想”為主題,邀請來自東盟10國和中日韓等17個國家46家媒體的媒體代表及外交使節(jié),召開合作研討會。兩次論壇中,與會媒體代表在熱烈討論后,達成這樣的共識:“一帶一路”給媒體提供了一個巨大舞臺,為促進文化交流、加強互相理解創(chuàng)造了歷史性機遇。
習(xí)近平主席說過,“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語言有阻隔、文化有差異、時空有距離,很難同頻共振,但我們可以同聲相和、同氣相求,求同存異、求同化異。“亞洲各國就像一盞盞明燈,只有串聯(lián)并聯(lián)起來,才能讓亞洲的夜空燈光輝煌”。有了這樣的胸襟視野,下筆時才能客觀包容,才能積極發(fā)掘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和戰(zhàn)略融合點,傳遞深化交流、擴大共識的“正能量”。
“一帶一路”正助推中國媒體走向世界,而在世界話語體系中贏得席位的根本,在于堅持中國立場、中國特色、中國風(fēng)格、中國氣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當(dāng)代中國價值觀念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進一步增強。這些都需要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絲路重大事件中,媒體應(yīng)積極闡明中國立場、傳遞中國觀點、唱響中國聲音,增強中國人的骨氣底氣。
“一帶一路”拉開歷史大幕,“命運共同體”以人類的高度呼喚敞開襟懷。將敏銳的新聞意識和使命感匯聚到筆墨間、屏幕上,奏響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夢想交匯共鳴的心聲,媒體就一定能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一帶一路”的歷史進程。
(作者: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