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馬基雅維利到托克維爾
15世紀中葉,意大利出了一個被認為是撰寫西方政治組織第一人的尼科洛·馬基雅維利。他生逢亂世,一心盼望出一位明君來統(tǒng)一四分五裂的意大利,所以在政治上失意后埋頭寫了一本《君主論》,希望哪位明君能利用它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毒髡摗返暮诵挠^點是:為了政治上的成功,可以采取一切手段,而不要去管什么道德不道德。馬基雅維利認為:如果殘酷對于維持秩序是必要的,那么“與過分仁慈、坐視發(fā)生混亂、劫掠、兇殺相比,有些典例則仁慈得多”。他的書一問世便引起了極大的爭論,甚至被列為禁書。但有的歷史學家卻認為,他表達的觀點其實就是當時意大利政治的殘酷現(xiàn)實。后世有的學者從中看到了政治的波詭云譎,有的看到了希特勒的影子。也有人對照今天的伊拉克,似乎理解為什么有些老百姓會懷念“暴君”薩達姆。紛繁復雜的政治真不是喊喊“人權”、“民主”便可輕松解釋的。
馬基雅維利死后61年,英國誕生了一位杰出的學者托馬斯·霍布斯,他也生逢動蕩的時期。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利維坦》。利維坦是圣經(jīng)中的一種水生怪獸,霍布斯用它來代表國家。他認為要結(jié)束社會的亂象就要使用這頭怪獸,在這里他第一次提出了“社會契約”的概念:要想國家安定,人民就應該把權力交給政府,從而政府便有了絕對權力,可以把眾人的意愿都結(jié)合進一個“自然權利”。除非這個最高權力穩(wěn)固地建立起來,并且大家都服從它,否則社會的和平絕對不可能實現(xiàn)。他認為最好的政權形式是君主政體。他強調(diào)君主必然要對被統(tǒng)治者實施權力,但也指出只有君主有能力保護臣民時,臣民才服從自己的君主。當時很多人認同他的理論,認為只有這樣社會才安定,但近代不少人對絕對權力表示懷疑,認為這為法西斯極權主義找到了理論根據(jù)。
在霍布斯去世后33年,法國大名鼎鼎的讓—雅克·盧梭誕生了。他的理論就是他最有名的著作《社會契約論》。當時法國社會極度動蕩,革命只缺少一個爆炸的聲音,而他的著作就是這種聲音。他的社會契約論同霍布斯不同,認為權力不應交給君主,而應交給社團。他寫道:“每個成員把自己的權利轉(zhuǎn)讓給社團時,他就能從他放棄的一切權利中獲得同等的權利,獲得為他的自我保存所需要的力量。”在他看來,理想的政治制度是全體人民的主權。“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他反對君主制,但認為通過選舉把貴族推上來治國是最好的,因為他們是最賢明的人。盧梭并沒有看到法國大革命,但參加大革命的人都把他的書視為“圣經(jīng)”,相互爭斗的各派都說自己代表盧梭的本意。如果他在天有靈,一定會奇怪,在大革命后亂糟糟的政治局面中,最后出來安定局面的卻是手握槍桿子的拿破侖。革命者天天喊民主,結(jié)果要由一個中央集權的獨裁者來實際上推進資產(chǎn)階級革命,歷史同人民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
在法國大革命后16年,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出生了。他是法國貴族,26歲時來到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目的是考察未來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的。那時美國已獨立55年了,他看到的現(xiàn)實促使他寫了《論美國的民主》。他贊賞美國的平等(首先是沒有國王和貴族),說人們在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之后,會心甘情愿地服從大多數(shù)人的決定,不存在抗拒和反對的思想。但他也隱隱擔心“多數(shù)人的暴政”。他還預言,美國將來遇到的問題將“由美國黑人造成”。托克雅爾在書中指出了民主制度的缺點,例如,記錄了美國在錄用能力較強者充當公職人員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困難,也指出政府應該對大工業(yè)進行某種程度的控制。托克維爾擔心的現(xiàn)象后來越來越成為美國民主的大問題,一直影響至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