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調查研究”既是黨員干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切實了解人民需求的政治體現(xiàn),也是破“四風”、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務實舉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推動調查研究工作落地落實,有利于促進黨員干部正確認識并改造客觀世界,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踐行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與使命。改進調查研究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視民情民意的政治智慧一脈相承,并具有堅實的哲學基礎和實踐價值。
改進調查研究是對注重民情民意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智慧的傳承,具有深厚文化底蘊
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其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撐著中華民族獨立自主探索本民族發(fā)展的道路,并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旺盛生命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便是對民情民意的高度關注,也是國家治理的核心要義。
以人為本、重視民情民意是改進調查研究的主要訴求。調查研究是黨員干部能夠密切聯(lián)系群眾、精準服務群眾、制定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石?!赌印酚醒裕?ldquo;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東漢思想家王符在《潛夫論》中也提出:“為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為政者只有堅持人民本位,了解百姓疾苦,國家才能安定。通過調查研究真正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心聲,剖析問題根源,才能為政策制定提供合理有力的依據(jù)。
我國古代先賢不僅在觀念上重視民情民意,還在實踐中通過各種途徑到百姓中進行查訪。舜帝“詢于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通過廣開言路、觀視四方、聽聞消息來施政?!度簳我?middot;漢書五》記載:“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書過失,工誦箴諫,庶人謗于道,商旅議于市,然后君得聞其過失也。”《群書治要·尚書》記載“五載一巡狩”,“狩”同“守”,指每五年巡查一次各地民情,適時調整政策。這些制度和實踐都是為了保障民情上達,使民心安定。
古代政治智慧還提醒我們,做好調查研究,必須要仔細驗證真?zhèn)卧僮龀鰶Q策。《孟子·梁惠王下》指出:“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聽取民意后仍需親自考察,確認之后才施行?!俄n非子·顯學》提出:“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jù)之者,誣也。”未經(jīng)驗證就下結論是愚昧的,以不確定之事為依據(jù)更是欺世騙人?!度簳我?middot;體論》指出:“若博其觀聽,納受無方,考察不精,則數(shù)有所亂矣。”即使廣泛地聽聞觀察,如果采納的方法不對,觀察也不準確,則最終提出的策略必然雜亂無章。這提醒為政者既要廣泛聽取意見,也要認真考察,不能盲目聽信。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政治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改進調查研究不僅要以人為本,把民意落到實處,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充分發(fā)揮領導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改進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堅實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作為實踐與認識相結合的重要途徑,調查研究能夠獲取第一手資料,更能夠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要求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避免片面性和主觀性,使決策更加科學合理。因此,改進調查研究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動實踐,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具體體現(xiàn)。
改進調研作風是落實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這既肯定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又明確了客觀條件的制約。通過深入調研,能夠真正把握客觀現(xiàn)實,了解歷史發(fā)展方向。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要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其內在聯(lián)系,并通過大量實證數(shù)據(jù)建立科學理論基礎。只有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調研,才能避免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改進調研作風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觀的踐行,更是確保調研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關鍵。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充分收集和分析客觀數(shù)據(jù),才能真正把握客觀規(guī)律。
改進調研作風是遵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內在需求。掌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離不開高質量的調查研究。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礎,而調查研究是連接主觀與客觀的媒介。只有深入實際,摸清問題和癥結,才能形成科學判斷,找到破解難題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實踐優(yōu)先”原則,強調從物質實踐出發(fā)解釋觀念形態(tài),將社會調查作為認知活動的起點。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又指出“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只有通過深入調研,才能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際情況,確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認知—實踐”的循環(huán)體系,推動社會進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調查研究作為我們黨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jù)、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途徑、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改進作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領導干部要把調查研究與推動工作統(tǒng)一起來,使調研的過程成為學習領悟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過程。
改進調研作風是契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必然選擇。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開創(chuàng)了田野調查與社會批判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直接觀察工人生活,研究其訴求,奠定了社會調查的階級分析框架。在《共產(chǎn)主義原理》中,恩格斯進一步強調理論運用必須以現(xiàn)存歷史條件為轉移,反對脫離實際的套用,要求政策動態(tài)調整。這表明政策的科學制定和動態(tài)調整離不開充分的調研。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提出,辯證法要求從現(xiàn)象的具體總和出發(fā),從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中觀察事物,反對片面化、靜止化的觀察方式。因此,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才能使調研更加全面、動態(tài)、科學,為決策提供堅實依據(jù)。
改進調查研究是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實路徑,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進調研方式,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提高調研成果質量,切實把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實際舉措”。今年是我國“十四五”規(guī)劃的收官之年,高質量的調查研究不僅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新征程挑戰(zhàn)、推進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舉措,更是領導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提升履職能力的有力支撐。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高質量的調查研究對于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至關重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新時代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立的,展現(xiàn)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真理力量。通過深入實際的調研,領導干部不僅能夠深刻理解這一思想的理論、歷史和實踐邏輯,把握其世界觀與方法論,還能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為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提供有力支撐。可以說,高質量的調研是領導干部提升理論素養(yǎng)、增強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切實保障人民至上、深刻聚焦造福人民,離不開高質量的調查研究。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支持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繁榮穩(wěn)定發(fā)展的本質保障。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時刻關注群眾所思所盼,盡心盡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住房、醫(yī)療、就業(yè)和教育等實際問題,努力維護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只有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才能獲取正確認識,使決策集中民智、體現(xiàn)民意,拉近干群距離、贏得群眾支持,將黨的主張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
總之,改進調查研究不僅是中華文明以人為本的政治智慧的集中展現(xiàn),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具備堅實的哲學基礎,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識論和辯證法。同時,高質量的調查研究是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舉措,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路徑。通過改進調查研究,能夠更好地踐行人民至上理念,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新時代的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主要成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