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耀桐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chǎn)權法律責任)
還可收看完整視頻:http://416w.cn/2015/0602/816177.shtml
視頻專輯:http://416w.cn/2015/0602/816173.shtml
PPT:http://416w.cn/2015/0605/816498.shtml
大家好,今天講課的題目是嚴以用權,為民服務。對這個講題,我先做兩點說明。第一,嚴以用權是習近平提出的“三嚴三實”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直指領導干部作風的核心問題。在我們國家是干部的就會有一定的權力,能否正確對待權力,按照規(guī)范使用權力,成為每一個干部的第一道門檻和第一堂必修課。第二,嚴以用權的中心是“權”,離開“權”這個命題也就沒有了;嚴以用權的關鍵是“用”字,權力要使用,才能夠發(fā)揮作用,但關鍵是怎么用;而“嚴”字是“用”的限定,權力要嚴加管束、嚴加監(jiān)督把它關進制度的籠子。
今天的講座就是圍繞著“權”、“用”、“嚴”三個字展開,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以正確的權力觀認識權力;第二個問題,權力使用的種種誤區(qū)分析;第三個問題,保障嚴以用權的主要舉措。
以正確的權力觀認識權力
我想分兩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一)什么是權?我講五個方面。
第一,對權力的解釋。
權是一種力量,所以通常稱之為權力。權力,顧名思義就是掌權者行使著權所具有的力量,能把自己的意志、要求施加于其他人。這表現(xiàn)為影響、支配、制約等行為方式。因而,權力具有強制性,不服從的就要受到一定的懲罰。
第二,認識權力涉及到權力觀。
習近平同志在2010年9月1日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的講話中就強調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權力觀是指對權力總的看法,包括對權力的性質、來源,掌握權力的目的,行使權力的方式,為誰掌權、為誰服務等問題的基本的認識和態(tài)度。權力觀總是與一定的世界觀相聯(lián)系,因此具有人生觀、價值觀的意義和高度。
第三,正確的權力觀離不開唯物主義世界觀。
我們說,正確的權力觀要建立于正確的世界觀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但意識可以反作用于物質。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物質生活的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矛盾,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就是我們說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我們必須根據(jù)這樣的世界觀來認識權力,才能夠建立正確的權力觀。
第四,什么是我們正確的權力觀。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引導下,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權力觀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共產(chǎn)黨人也要用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塑造我們的權力觀。也就說,掌握權力不是為了個人或少數(shù)人謀利益,掌權者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性在于為人民服務。
第五,馬克思主義正確的權力觀包含哪些內容呢?
我們剛才說的正確的權力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這樣的權力觀涉及權力的所有、權力的目的,權力的價值、權力的責任、權力的制約等多方面的內容。當然,一句話歸納起來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力觀。因此,我們的憲法做了這樣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就強調權力屬于人民、權力為了人民、權力利于人民、權力受制于人民。
(二)怎樣認識權力。我也講六個要點。
第一,要認識權力怎么來的?也就是把握權力的起源和演進。
權力的起源和演進經(jīng)歷了母權制、父權制,這是最高的家庭權力。后來發(fā)展為氏族權力,這就成為一種社會權力,后來又發(fā)展為國家的權力,在國家之下又存在著團體的權力、政黨的權力等。這大概就是權力起源和演進的大致過程。
第二,關于權力的分類。
權力基本上可以分為公和私這兩大界別。從私的方面來看,私的權力是存在于私的領域之中。比如說,這種私權運行于家庭、親戚、朋友之間等,所謂私事。我們說還有一種權力是公權,存在于公共的領域,運行于團體、階級、社會和國家等方面。把權力做公權和私權的分析以后,我想我們就很清楚,我們今天講的權力、我們今天所研究的權力,或者說政治學研究的權力的核心問題,主要是公權的問題,私權我們這里不研究。
孫中山曾經(jīng)說過,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所以,我們明白權力的這兩種基本分野。這就提醒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區(qū)別,也可以說我們從政有一個大忌,千萬不能把公權用于私權。在私人的領域里用了公權,這就違反了權力的公域性質。
第三,權力的來源。
關于權力來源大概有五種不同的理論,或者說不同的五種看法。
第一種是自然論。認為權力是由個人的能力決定的,能力強就可以掌握權力。這基本上表現(xiàn)在原始社會的氏族階段。在氏族社會里,有的人特別能干,身材魁梧,力大無比,也能夠領著大伙打仗、采集食物,起到指揮的作用,這樣的人就自然而然成長為氏族的領袖,氏族的酋長,這是權力自然來源的理論。
第二種神意論。君權怎么來的?君權神授。宗教認為,天上有一個國家,天上的國家是神具有權力,那地上的國家是天上的國家決定的,地上的這些皇帝、國王、君主的權力是由上帝給你的。這就是權力神意論。
第三種是血緣論。就是血緣關系世襲制,父親把權力交給他的兒子,也是一種權力的世襲制,也就是家天下。
第四種是契約論。契約論認為,權力是屬于大家的;每個人都行使權力,不方便,也沒必要。因此,大家商量一下,把這個權力委托給一些特別能干的人,但要說好你要很好地用權力給我們服務,你如果不行的話,我們要制約你,把你的權力收回來。這就好像今天我們市場經(jīng)濟中所運行的合同契約。定了這樣的合同,你必須按照履行合同要求,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們就把這個權力要收回來,因為你違約在先。這是叫做契約論。
第五種是民意論。民意論認為權力是經(jīng)過大家民主選舉的,然后授予某些人來行使權力。
在以上我們所介紹的五種權力來源的理論當中,很顯然我們贊成的是民意論。我們認為,權力是來源于人民,也是人民授予我們的。這是一種正確的關于權力來源的理論。
第四,關于權力行使的基礎問題。
大家知道,馬克斯·韋伯曾經(jīng)對權力的行使的基礎做過三類的分析。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行使的基礎,第一種叫做傳統(tǒng)型。也就是,在原始部落酋長時代酋長怎么行使權力,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上?他的基礎很簡單,就是你們大家要服從我,因為我們習慣上從來就是這樣做,這是一種傳統(tǒng),你們必須服從我,這就構成了權力行使的第一種基礎。
第二種基礎,馬克斯·韋伯把它叫做個人魅力型,就是有一批領袖或者精英分子特別聰明能干,具有先知的特質。比如說,有的人就被稱為英雄,被稱為大領袖。他們個人具有魅力,大家都非常欣賞他。所以,這樣的英雄也好,領袖也好,先知也好,他們怎么行使權力?他們行使權力的基礎就在于大家非常佩服他,認為跟著他一定能夠勝利,也能夠改變生活,日子越過越好。這樣的行使權力基礎,馬克斯·韋伯把它稱為個人魅力型。
第三種是法理型。行使權力的基礎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這就講到我們當今時代的官員都是,特別是政治的官員,是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的。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的干部官員怎么行使權力?他們行使權力基礎就在于法律依據(jù),是法律授予的。因此,他們起領導作用、行使權力是有法律根據(jù)的,所以被領導者必須要服從,因為你不服從你就違反了法律。
這是馬克斯·韋伯對權力行使所做的三類分析。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當然第三類是今天我們需要的、也是我們必須強調的、也是我們要這樣做的。這是正確的。
第五,關于權力行使的要求。
我們怎么行使權力?對行使權力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當然對這樣的要求,又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對于權力要不要受到限制就有兩種基本的看法。一種認為,權力可以無限制的,具有無限性,不受任何制約。比如說,過去的皇權就主張這樣,因為我是天子,君權神授,我的權力是上帝給我的,這個權力當然不受制約,所以權力具有無限性。那么,另外一種看法是權力是有限性的,它要受到限制、受到制約。還有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權力要不要講責任呢?有一種觀點認為權力不要講責任;但另外一種觀點就認為權責必須對等。再比如,行使權力有沒有道德這個要求,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行使權力一定要講道德。比如說,孔子說得好:“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以,孔子所主張的儒家學派提倡要修身齊家治國才能平天下,一句話要以德治國。但另外一種理論卻是反的,不主張這種觀點。我們大家知道,在西方有一個叫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學家,他就主張政治可以不講道德,只要你認為你政治的目的是高尚的,那么就行了。政治目的的高尚就說明你其他方面也都是高尚的,所以在手段上,你可以采取非常卑鄙卑劣的或者野蠻的各種方式,只要是為了高尚的目的而使用,那就可以。所以,馬基雅維利公開地勸君主,他寫了一本《君主論》。在這本著作中,他主張君主應該同時具有狐貍和獅子的品格。獅子非常兇猛強暴,而狐貍非常狡猾、善于使用詭計。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出,馬基雅維利認為對權力使用的要求可以不講道德。
我剛才分別說明了,權力到底要不要限制,權力到底有沒有責任。權力到底要不要講道德。這都是基本的要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當然是主張權力要受到制約的、限制的,權力當然要講責任的,同時權力也一定要講道德的。
第六,我想總結一下,我們對權力應該有一個怎么樣的正確的態(tài)度呢?
我想用我們革命導師或者我們黨的領導人的論述在這里簡明扼要地說一下,我們對權力正確的態(tài)度。比如,馬克思說過,我們共產(chǎn)黨的干部應該當人民的勤務員,做人民的公仆,為人民掌好權力。毛澤東同志也說了一句話非常簡潔的: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講,要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用權的標準。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有一條就是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人為本”,他還講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習近平同志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權力觀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
以上我們說是革命導師和黨的領導人關于權力的最基本的論述和看法。我認為其中有四句話特別重要,就是: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四句話從根本上解決的權力的來源,那就是權為民所賦;權力的目的,權為民所用;權力的功能,要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這些問題都講清楚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