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些人看待事物,不先問是非,而是急于談對錯。是非涉及事實層面,對錯則是一種價值判斷。對于一起事件,首先重要的是把事實搞清楚,而不是立刻分出個對錯來。事情的對錯與否,不僅與事實呈現(xiàn)方式有關,也跟每個人自身的經(jīng)驗和判斷能力有關。這就是為什么,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看來對錯可能截然相反的緣故。如果事情還沒弄明白,就急著“蓋棺論定”,難免失之草率,也難免會產(chǎn)生偏見。
在“撐傘門”風波中,有些人就只是看到了事實的一部分,而在沒有掌握更多信息的情況下就強烈譴責這名老師。實際上,哪怕是照片上呈現(xiàn)的“學生為老師打傘”,也存在不同的可能性。比如說,如果學生為老師打傘是因為老師當時身體不適呢?那么這會不會就變成一則感人的師生故事?又或者,這是有人故意追拍、刻意選擇出來的照片呢?是不是人們會因此改變對這些照片的看法?這也說明,不問是非只談對錯,很可能對當事人造成不公的評價。
這名小學女教師聽任學生為她打傘而沒有拒絕,行為確實不妥,但也沒必要因此上綱上線,揮舞道德大棒加以鞭撻。特別是,不能戴著有色眼鏡,以惡意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往往并不像社會人際關系那般復雜,若老師只是因為認識不足而做錯了事,刻意復雜化或放大其行為后果,對老師和學生來講未嘗不是一種傷害。不妨想想,經(jīng)過這場風波后,若無法得到公眾諒解,這名老師以后還怎么與學生單純快樂地相處?
學校和主管部門在處理此事時,既要充分考慮到不能傷害學生,也要盡量避免把問題復雜化,不能讓教師群體因此無所適從。既然這名老師已認識到問題所在,不妨以批評教育為主,以使她在今后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工作。
遮陽傘下的教育隱傷
一把遮陽傘,暴露出的是教育的隱痛。不論涉事校方解釋的“學生是自愿撐傘”是否屬實,學生可以自愿,教師不應坦然接受。
試想一下,倘若照片中的女老師身體不適,例如手部受傷或懷孕體弱,學生為其撐傘的行為就可以理解,并且是一種師生互敬互愛的體現(xiàn),應當加以贊揚??晌覀儚恼掌锌吹降氖且粋€中氣十足,甚至顯得有些傲慢的老師和一個尚年幼矮小,不得不全程努力地伸直胳膊的孩子。一把遮陽傘對一名成人來說重量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就算如校方所言學生撐傘是自愿行為,老師不是應該“十動然拒”嗎?為什么不自己撐傘?怕是骨子里的尊卑意識在作怪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