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中的儒家文明
與世界其他文明傳統(tǒng)相比,儒家文明有哪些特征呢?中國如何在今天擔當起儒家文明的世界性意義呢?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認為,儒家文明沒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但是它有強烈的精神性,它對各種宗教都是寬容的。舉一個簡單例子,一個基督徒如果接受了或者認同了儒家一些基本的人文價值,仁義禮智信,他可以變成一個更好的基督徒。和而不同是儒家文明的重要理念,儒家文明不但能夠跟所有世界性精神文明傳統(tǒng)和諧相處,而且與現(xiàn)代性的很多價值理念也是可以兼容的。在杜先生看來,儒家跟基督教來對抗,這是完全不通的,儒家跟西方的現(xiàn)代性對抗也是完全不通的。杜維明強調,我們走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單線的現(xiàn)代化,我們現(xiàn)在走的是全球化,而全球化絕對是多元的,甚至我們可以提出多元現(xiàn)代性的觀念。
山東大學副校長陳炎教授認為,價值系統(tǒng)確實是儒家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儒家文明有不同于西方價值的獨特魅力,在西方人看來,一個不信宗教的人簡直就是行尸走肉,但是我們儒家雖然不信上帝,卻能把我們的一生與民族歷史甚至天地融在一起,這是我們的追求。為什么在黃河流域出現(xiàn)了儒家文明?在陳炎教授看來,儒家文明與世界其他精神文明都不一樣,它是非宗教的,我們要找到它的生成機理。陳炎認為,亞洲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文化動力與儒家文明價值系統(tǒng)有著怎樣的一種內在關聯(lián),這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重大現(xiàn)實課題。在陳炎看來,我們經(jīng)常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中國特色在哪里,如果從文化方面來說這個特色就是儒家文明傳統(tǒng),中國怎么實現(xiàn)我們的民主政治,怎么實現(xiàn)我們的法治社會,這些問題都是迫切的現(xiàn)實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離不開儒家文明的基礎。
清華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唐文明教授認為,“儒家文明”一詞能夠提攝儒家文化方方面面的精氣神。他說,對儒家的研究要站在一個文明的高度。過去我們講古今,講中西,都可能會遺漏一些問題,但是以比較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應該說視野是最宏觀的。唐文明認為,研究儒家文明,我們既需要有地緣政治意識,同時也要有文化政治意識。他指出,每一種文明一定會有一個核心國家。中國作為儒家文明核心的國家,自然要有儒家文明核心國家的擔當。比如我們講到周邊,講到中國敘事,那我們能不能有儒家文明視野下的東亞敘事呢?
儒家文明與大眾精神生活
儒學是實踐的學問,是生活的學問。離了大眾生活,儒學就失去了生命力。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認為,今天儒家的東西,不是說弄一套高頭講章,而是怎么樣生活化,怎么樣到老百姓的家庭里面去,否則就沒有用。馬克思說哲學家都是解釋世界,而重要的是怎么改變世界。我們百年以來很糾結,跟著西歐走?還是跟著東歐走?現(xiàn)在它就回過來了,要植根于本位文化,要回到這里面來解決問題。我們今天怎么把儒家文化生活化呢?去年我拿了一個國家課題,叫“《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前面就是把禮的核心元素找出來,它為什么要這么設計,這些核心元素怎么融入當下社會禮儀生活?宋儒當時面臨佛教的壓力,對儒學作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發(fā)展,使儒學重新融入大眾生活,這方面宋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面。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認為,儒家文明在今天的傳承與發(fā)展要實現(xiàn)四種轉化。第一,由普通的道德倫理向信仰轉化。第二,由區(qū)域資源價值向全球資源價值轉化。儒學面向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或者不僅僅是華人,而是對著所有人類而言的,仁者人也,仁義原則是人類應遵循的基本價值理念。第三,由小眾向大眾化的轉向,所謂小眾領域就是精英知識分子領域的話語。把儒學由小眾文化向大眾文化進行轉化,化成大眾文化的公共話語,這是當代小眾知識分子,尤其精英知識分子所面對的時代使命。第四,由理論的言說向實踐、向生活層面的轉化。如果我們今天仍然停留在理論言說方面,而實踐只是老百姓的事情,這是不對的。精英知識分子和大眾之間的這個鴻溝需要打破。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趙法生研究員認為,儒家文明這個概念更接近儒家文化的本質精神,即儒學是一個生活形態(tài),這個生活形態(tài)背后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我們講仁義禮智信當然很重要,四維八德很重要,但是他們還是德目,在德目后面,有關于儒家文明更深刻的一套信仰在里面。敬天、法祖、重生,這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近代以來,一個文明當它受到懷疑或者否定的時候,首先懷疑的就是信仰。趙法生認為,儒家文明的復興或者轉化首先要從精神上去找,從信仰上去找。但是敬天法祖重生在今天肯定跟現(xiàn)代社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而且要有儀式,傳統(tǒng)是有一套儀式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