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系統地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
我們要建成的是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改革的任務就必須是全面的。無論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所以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
(一)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背景
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進行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說,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動力就來自于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么一個戰(zhàn)略任務。這里面有兩大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
第一個背景,中國改革遇到了很多的陷阱,要想跨越這些陷阱必須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個陷阱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習總書記多次談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2013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就明確講,我們對中國經濟保持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抱有信心。中國不會落入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的時候再次指出,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關鍵是什么時候邁過去、邁過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發(fā)展。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之間,以及穩(wěn)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wěn)致遠。為什么有這樣的信心?我想正是來自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如果不能全面深化改革,就有可能掉到這個陷阱里去。
第二個陷阱就是“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1月22日,美國《世界郵報》刊發(fā)了對習近平主席的專訪,其中習主席專門談到在當今世界處理大國之間的關系時說,我們都應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實際上并不是修昔底德本人發(fā)明的,而是西方學者面對中國崛起創(chuàng)造出來的概念,最初是出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拉姆·阿利森。它的基本含義是,一個崛起中的新興強國必然對古老的霸主發(fā)起挑戰(zhàn),從而觸發(fā)世界范圍的沖突,猶如修昔底德筆下的雅典和斯巴達。沖突的結果也會是災難性的,像雅典和斯巴達的沖突一樣,兩個強國都走向衰落。
中國是和平崛起,完全可以避免這種陷阱。除了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避免這種陷阱,也就是說我們要從深化改革的角度,讓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加側重內生性增長?,F在我們可能過度依賴外部世界的資源,如果強調內生性增長,使我們對世界資源的依賴性降低了,也有助于我們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個背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遇到一系列難題。我們講問題倒逼改革,所以解決問題就要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9月17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總書記講,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那么,我們就要思考有什么問題倒逼我們去進行改革,這些倒逼我們的問題也是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了,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有可能落空。
簡單的舉幾個,第一個難題就是中國經濟社會得了“高血壓”的問題。“高血壓”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個問題現在大家都已經關注到了。所謂的高血壓,“高”是指經濟發(fā)展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比如高耗能,中國每消耗一噸標準煤,只能創(chuàng)造14000元人民幣的GDP,而世界平均值是25000元,美國是31000元,日本是50000元。我們耗能耗得多,帶來的問題就是污染非常大。所謂“血”就是指發(fā)展中帶來非正常死亡人數太多,包括生產安全問題、交通安全問題。所謂“壓”就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壓力大,比如資源壓力、土地壓力、環(huán)境壓力、空間壓力、工作壓力等。面對這樣大的壓力,我們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讓“高血壓”降到一個正常的范圍。
第二個難題就是要突破利益藩籬。2012年12月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工作時,他再次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fā)和凝聚社會創(chuàng)造力。如果不突破利益藩籬,一些利益集團壟斷了利益,控制了市場,老百姓創(chuàng)業(yè)總是得不到好的機會,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第三個難題就是“制度天花板”。我們在發(fā)展過程中建立了一些制度,這些制度有的發(fā)揮著非常好的作用,有些機制卻慢慢向著與其作用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過去的一些激勵性制度變成了制約人們發(fā)展的制度,所以我們要解決“制度天花板”問題,讓更多的人才能夠有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和成長的空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