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jīng)濟在過去三十幾年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幾乎超出之前的任何預測。對于我們這幾代人來說,能夠見證這些快速巨變真是榮幸。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表現(xiàn),則也是超出預期——沒想到的是危機給中國帶來的不僅不是衰退,反而是一次更加快速的增長。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中國名義GDP為26.8萬億人民幣,到2014年為63.6萬億,七年間名義GDP翻了2.37倍,年均名義GDP增長12.3%,而年均真實增長率為8.8%!
但是,近年經(jīng)濟快速增長的背后,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比如,按照麥卡錫的估算,如果把政府、金融企業(yè)、非金融企業(yè)、私人家庭的負債全部加在一起,2007年的總負債為GDP的1.58倍,而到2014年年中期則上升到2.82倍(負債總額增加3倍),其中企業(yè)與家庭負債的增量為GDP的0.7倍,金融機構(gòu)負債增量貢獻了0.41倍,政府負債增量為GDP的0.13倍。這種總負債率水平在全球主要經(jīng)濟體中接近最高位置,僅次于韓國的2.86。
總負債率水平的高低本身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各國金融與財政體系管理、消化債務的能力差異很大,金融市場不發(fā)達的國家可能一點債務就會將其拖垮,而對于那些長期債市場非常發(fā)達的國家,債務可以很多,但還債的期限可能長達30年、50年,所以短期還債壓力不至于大到將其壓垮。但是,負債率的增長速度是更加嚴重的問題所在,因為如果債務擴張?zhí)?、太多,這必然意味著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gòu)的放貸條件肯定被大大降低,隨意放貸的結(jié)果是接下來的壞賬率必然大增。這些恰恰是中國2008年以來的情況,尤其是中國的這些信貸擴張85%以上是銀行貸款和信托產(chǎn)品,這些貸款與信托絕大多數(shù)的期限不到5年,期限很短。按照摩根斯坦利的研究來看,2000年到2007年總負債率上升最多的30個國家中,后來每個國家都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危機或嚴重衰退。
這些國家的經(jīng)歷和目前國內(nèi)的經(jīng)濟減速現(xiàn)實,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