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國的先秦時代,智慧的精神也是不夠的。為什么?當(dāng)時能夠接受到教育的人很少,而且像老子他講“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一個是保守,小國寡民你不需要知道太多,叫做絕圣棄智,絕仁棄義,對于那些知識、智慧老百姓都是不要的。甚至于仁義都不要了,就是很天然的,很純樸的去生活就夠了。在孔子這邊也是這樣的,他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說統(tǒng)治者要提升自己的品德,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對于老百姓,你不要讓他們懂的太多,能夠讓他們跟著你走就行了。所以說這種理性精神,中國一直是非常缺乏的。
一直到這樣一代一代下來,一直到清朝,清朝當(dāng)時鴉片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確實對我們的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發(fā)生了很多罪行。當(dāng)時有些外國人到中國來看,他感到非常吃驚的,他們感到這是一個龐大的而沒有文明的國家。怎么沒有文明呢?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其中有一個官員他說他陪著老外,有老外過來了,清朝的官員把老外都當(dāng)作很神圣的。老外到民間去,碰到一些人問什么話,比如說問你這個地方的風(fēng)土人情如何,這個老外感到非常吃驚的,他問話的時候,老百姓回答都是先跪下來,跪下來回答,回答完了之后,你讓他起身他才起身。這樣老外就非常吃驚,感到怎么這么野蠻,沒有文明的跡象。這是當(dāng)時西方人的看法。
每個人應(yīng)當(dāng)有自己自主的一個意識,就是我們講要有一種理性的精神,這才叫做文明。而中國幾千年來的這樣一個封建社會,它沒有達到這一點。而且越到后來,這種愚民政策越是突出。很多老百姓可以說一生都是文盲。這是我們講的智慧,這個理性精神在古希臘孕育了,但是在中國沒有。
接著我們再講一個節(jié)制。節(jié)制,這個確實和中國很像,因為中國特別講勤勞、勇敢、勤奮,而且仁慈,能夠自我克制自己,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中國人的節(jié)制可能比西方人還強的多。但是這樣一個節(jié)制精神它不是在理性的指引下的,而是統(tǒng)治者提倡的。所以要“存天理,滅人欲”。最后很多人連正常的欲望都沒有了,包括魯迅先生批判說中國的封建禮教是吃人的,這確實是一種吃人的文化。而且這種吃人的文化,如果沒有遇到鴉片戰(zhàn)爭這種非常極端的事情的話,這個文化可能一直在持續(xù)。
但是在西方不一樣,西方是古希臘的時期,古希臘、羅馬之后進入漫長的中世紀(jì),那個時候是天主教統(tǒng)治的時期。而天主教統(tǒng)治的時期講究節(jié)制,講究每個人要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為上帝服務(wù)。這個和中國的封建社會很像。但是它最終在西方的理性精神的重新崛起的情況下崩潰了,這就是文藝復(fù)興。文藝復(fù)興之后就打破了中世紀(jì)這樣一個思想。文藝復(fù)興之后,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科學(xué)主義、理性精神立刻產(chǎn)生出非常璀璨的文明,這是近代文明。很快西方立刻就發(fā)展起來了。
但是中國這幾千年來一直是很沉悶的樣子,很穩(wěn)定,但是它很沉悶,而且人民沒有立新的精神,人們只是被統(tǒng)治者。所以說我們講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一個最大的不同,為什么會不同,這種理性,我們要從古希臘,從先秦這個地方去找,你才會知道它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看一個城邦,古希臘比較小的原因,因為它不像中國先秦那樣有非常廣袤、肥沃的土地,所以說大多數(shù)城邦它都比較小,而且因為有一些強烈氏族傾向的血緣共同體,這樣構(gòu)成了一個一個小的城邦。由于每一個氏族它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先、先祖或者說是神仙。這個時候,古希臘這樣的一個信仰,就是眾神,經(jīng)常講的就是奧林匹亞山上的眾神,很多很多的神,特別特別多。為什么?因為希臘的城邦是非常非常多的,而且這種小的城邦,而且這樣一些小的城邦,不斷小的城邦產(chǎn)生了很多不同的信仰,最后整個古希臘,我們看到他們信仰各種各樣的東西,信仰非常多的。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雖然他們信仰很多,但是最終他們有一個影響非常巨大的信仰,那又是什么呢?主要通過一些神話故事,非常典型的神話故事就是《荷馬史詩》。荷馬的兩部史詩,形成了整個古希臘城邦每個人都必讀,而且都是非常相信的這樣的一種信仰。一部史詩叫《伊利亞特》,兩個為了爭奪很美麗的海倫,在伊利亞特這個地方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一部叫做《伊利亞特》,另外一部著名的史詩是《奧德賽》。這兩部史詩,對古希臘的臣民來說幾乎就當(dāng)《圣經(jīng)》的存在,這個講的是最好的,我們每個人都要看。
《伊利亞特》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不過多地談它的故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它所描寫的一個內(nèi)涵。比如說在《伊利亞特》里面主要是描寫兩位英雄,一個叫阿喀琉斯。阿喀琉斯代表的是一種平民英雄。而赫克托爾他代表的是一種城市英雄,他是一種集體主義的英雄。而阿喀琉斯可以說是一種個體主義的英雄。《奧德賽》它主要是奧德修斯,是這樣的三位英雄。
它這個里面反映了什么?古希臘這些勇敢的,特別是勇敢的精神和冒險開拓疆土、爭奪疆土和海洋向外擴張的精神,生動的把它反映出來了。比如我們講《伊利亞特》里面的阿喀琉斯,我們?yōu)槭裁凑f他是個人主義的英雄形式呢?剛開始打仗的時候,他是不愿意去參戰(zhàn)的,他很英勇,很無畏,也很厲害,但是他是不愿意參戰(zhàn)的,結(jié)果他們這一方的部隊節(jié)節(jié)遭到了敗退。后來他為什么又去參戰(zhàn)呢?因為他的朋友被殺死了。
這個時候他的怒火,他是為了給他朋友報仇,他為了這個目的而參戰(zhàn)的。所以他是一種個人主義,他不是說有一個非常崇高的目的。但是另外一個英雄赫克托爾,赫克托爾他不一樣,他一開始就說我是為我的城邦在戰(zhàn)斗。當(dāng)他看到他的部下被阿喀琉斯不斷地殺戮的時候,他知道他的戰(zhàn)斗力是不如阿喀琉斯的,他出去的話可能會死,如果戀戰(zhàn)的話可能會死。但是他為了這個城邦他也要出去,這是一種集體主義的英雄。所以這就是兩種文明在西方,一種阿喀琉斯是為了個體的,他本來并不想?yún)?zhàn),后來去了,因為他的朋友被殺死了,所以有了復(fù)仇的怒火,當(dāng)然這里面有神話,這個時候天神已經(jīng)告訴他了,你不要殺死赫克托爾,如果你殺死了赫克托爾,那么你自己必然無法逃脫死亡的宿命,他知道這一點,但是他還是去了。這是一種個人主義,就是個人主義式的英雄。
而赫克托爾的話,他看到的是城邦,他為了維護這個城邦,而且對方是侵略者,他不是侵略者,他是一個防守者。他為了這樣一個城邦可以犧牲自己,他知道他和阿喀琉斯相比他是要差一些的。如果你去戀戰(zhàn)的話,很有可能死了。但是即使這樣的話,他還是去了,是為了城邦的利益。他認為城邦的利益高于他個人的生死。這個孕育了后面西方文明的兩種思想,一種是個體主義,一種是一種集體主義。個體主義,比如說像阿喀琉斯這樣,雖然這個國家,這個城邦需要我去打仗,但是我不一定為你去打仗,去了我也不一定去參戰(zhàn)。但是我最后的朋友犧牲了,我可以為他去戰(zhàn)斗,是出于自己的友情、友愛,這個時候我可以戰(zhàn)斗。但是我不是說天然的為城邦做犧牲。
所以這樣一個思想后來傳到了西方是什么?就是個人至上。其實在美國的憲法里面,它都寫的是每個人生而平等、自由。在美國這個法治里面,沒有人有任何理由無緣無故地剝奪一個人的生命,不管以任何理由,你不能剝奪他的生命,除非他自己自愿地奉獻他的生命。當(dāng)然自愿奉獻他的生命,這個人很崇高。但是從一個權(quán)利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生命權(quán)利最重要的,你不能以任何理由去犧牲他。比如說為這樣一個理由,現(xiàn)在恐怖分子要襲擊白宮,或者說美國的五角大樓等等,美國沒有辦法防御了,因為這個炸彈也不知道藏在哪兒,可能立刻就引爆了,可能會把美國總統(tǒng)府白宮給炸毀了,但是恐怖分子提出個條件,你們現(xiàn)在把誰誰交出來,我們就把這樣一個炸彈拆除掉,我們就不炸了。這個時候就面臨著一個選擇,你是要犧牲這一個人呢?還是不犧牲這個人?但是在美國的價值觀里面,你沒有理由無緣無故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你有什么理由呢?即使你以你的理由,我如果不犧牲他的話,那么恐怖分子要把我們的白宮炸掉,但是美國人也不會接受這種條件的,除非這個人本身是自愿的,他有這種崇高的精神,我要犧牲,這樣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強制性的把他交出去。
這就侵犯了人權(quán),因為人權(quán)是最高的。這就是阿喀琉斯他的一種個體主義。甚至于到西方后來的諾齊克,西方近代的一位思想家,他說個人是并不天然的弱于政府的。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唯一的目的是為每個人服務(wù),所以他主張建立一個最弱意義上的國家。什么叫做最弱意義上的國家?政府唯一的目的就是為每一個人服務(wù),此外沒有任何功能。如果確實因為要保護這樣一個社會的治安,你可以維系最低限度的比如說公務(wù)員,最低限度的警察和軍隊,但是核心是為每個人服務(wù),所以它是個人主義的,阿喀琉斯他是個人主義英雄。
而赫克托爾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集體主義的英雄,他可以為了城邦而犧牲,他拒絕退入特洛伊城。他為了城邦可以把自己生命不要的,這就是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認為我的生命雖然重要,但是我為了更多人的生命,我為了我城邦的安寧、安全,我可以把我的生命舍棄掉。這是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F(xiàn)代的西方也有,當(dāng)然西方渲染最多的不是赫克托爾的這種,渲染最多的是信仰層面的,就是耶穌基督的死。耶穌基督是指救世主,耶穌的死它是一種集體主義的英雄,他是用他的鮮血去洗刷所有人的原罪。這個在西方文明里面就有一種奉獻精神,有一種慈善的精神?!妒ソ?jīng)》里面講愛上帝,同時愛人如己。這樣的話,這就是兩種精神在西方現(xiàn)代社會都存在。
我們再看《奧德賽》?!秺W德賽》這部史詩它和《伊利亞特》又不一樣。《奧德賽》主要是講另外一個主人公奧德修斯,他是遠征之后回到故鄉(xiāng),當(dāng)然是航?;厝サ?,凸顯了古希臘人冒險的航海精神。同時奧德修斯更多體現(xiàn)的是什么?體現(xiàn)的是他的智慧。他是很有智慧的,他不像阿喀琉斯或者赫克托爾這樣是以勇敢著稱的,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他把他的智慧、忍耐、節(jié)制、勇敢融合在一起,最后成就了這樣一個精神。他回家用了10年,在10年的歸途中間,他主要憑借著他的智慧和忍耐,躲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劫難,包括其中有很多的誘惑。古希臘有一個最重要的德性,叫節(jié)制,和忍耐特別像。比如說有一個地方,他在航海回去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誘惑,稍微不注意就掉進陷井里了,那他就節(jié)制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掉到這樣的陷井里去。當(dāng)然的話,按照《荷馬史詩》的描寫,奧德修斯的一生他始終有智慧女神雅典娜陪伴他左右。雖然他也有一些狡詐、陰險,甚至有一些殺戮的殘忍,但是在古希臘這里面都給予他道德上的寬容。而最終確實到達了他的家鄉(xiāng),成就了自己的一個事業(yè)。
而且還講了他的妻子珀涅羅珀,等待他接近20年,他出征戰(zhàn)爭,然后再回來20年,但是他的妻子一直等待他20年。對于這種堅貞,這種忠誠,這也是做了一個很好的描寫。所以說這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在當(dāng)時的古希臘城邦里面有著非常非常巨大的影響。
但是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影響背后,我們看到它是有一些缺陷的。有一些什么缺陷呢?有一個詞叫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的命運、赫克托爾的命運以及奧德修斯的命運,它是一種宿命。宿命就是被注定了的那樣一個命運,所以叫做宿命。希臘人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zhàn)爭,來源于諸神的預(yù)謀。而阿喀琉斯他的母親,因為他是半人半神,曾經(jīng)用藥水給他洗,所以他的全身可以刀槍不入。但是在他腳后跟這里正好有一片葉子遮住了,結(jié)果他這兒沒有洗到,所以叫做阿喀琉斯之踵。所以這個地方是他最致命的一個缺陷,被人一箭射到這個地方,他后來就死去了。
這就像是什么?包括這樣奧德修斯10年的歸途艱辛,因為觸怒了海神,所以這些英雄,包括這些戰(zhàn)爭,這個過程其實都是被諸神安排好的,神把這個都安排好了。這是神與神之間的這樣一個戰(zhàn)爭,這樣一個爭斗,而不是人的自由意志,是人沒有辦法控制的,人只是一種宿命,他只有忍耐與服從。
后面有一個著名思想家,比荷馬稍候的叫做赫西俄德,他寫了非常著名的作品叫《神譜》,其實這個意思就是神的家譜,神的譜系。把宇宙、宙斯諸神是怎么生成的,是什么關(guān)系,都把它寫出來了,這樣就有了信仰的對象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還是神話。對于這樣一種神話,雖然這是一種文明的起源,但是我們不把它認為是真正的文明。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說有文字就有文明,但是我們認為這樣一個文明的意義上,你首先要有理性。如果你只是神話,盲目的相信,這相當(dāng)于一種迷信,宿命論,神安排了我的一切,我沒有辦法,我只能夠這樣。所以我們認為這個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