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太高、職場殘酷 二孩免談
“再生一個?不要吧,現在一個都養(yǎng)不起了”。一談起這個話題,不少年輕夫婦都這樣感慨,昂貴的養(yǎng)育成本,讓很多人對生二孩望而卻步。對于不想生二孩的家庭,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情況:育兒成本高漲,“生不起”;職場競爭激烈,“不敢生”;生育觀念轉變,“不愿生”。而在去年《人民日報》曾發(fā)起一個“單獨二孩”調查,其中在不愿意生兩孩的原因中,“經濟成本太高”是主要因素。
去年曾經有一份網絡版“中國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在網上瘋傳。排行榜顯示,北京市的生育成本是276萬元,全國排名第一,接下來是上海、深圳,而廣州也以201.4萬排在第四名,以家庭年收入12萬元來算,需要夫妻雙方不吃不喝16.78年,雖然此排行榜不具備普遍性。但毋庸置疑,養(yǎng)育高成本已是不爭事實,已成為大家不想生二孩主要原因,懷孕時的營養(yǎng)成本、產前及生產費用、產后及月子費用以及后期的教育成本這些都是不小的數目,尤其是在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房價高、就業(yè)難等壓力,生一胎的高成本都已經讓不少工薪階層直呼“傷不起”,生二孩更只是個奢望。如果在生二孩跟家庭生活質量兩者中做一個選擇,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后者,不想讓養(yǎng)育兒女“綁架”了他們生活質量。
另外,現在職場競爭激烈也讓很多職場女性談“二孩”色變,很多人由于事業(yè)的原因不敢奢談二孩,而一旦選擇二孩,對女性而言意味著從懷孕到生產的請假時間可能要花上半年至一年時間。在當前激烈的職場競爭之下,長期休假可能對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產生影響。而對男性而言,選擇二孩也意味著不得不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家庭方面,事業(yè)方面自然難以做到一心一意。 (陳維澈)
“生娃致富國”最擅長拉仇恨
看你們想生的、不想生的一直各執(zhí)一詞。尤其是大家集中討論生育成本和養(yǎng)孩防老,歸根究底還是我國經濟和社會保障水平尚低,很多生活上的后顧之憂未能恰如其分地被解決,以至于“生與不生”顯得不那么純粹。其實,很多發(fā)達國家對于“生與不生”的答案能更好地遵循自己內心的意愿。
那么,問題來了。國外生娃到底有啥好?
撇除生與不生的討論,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外對于“生孩”的種種鼓勵措施。土豪遍地的迪拜,生孩子就等于“生房子”。迪拜本地人孩子的一出生就可以申請排隊等分房,政府會按照家庭人口比例來安排分配,假如家庭本身有住房或者不止一套住房,等的時間會相對久一點。雖然也有孩子從出生排到結婚才拿到房,但已足夠讓國人驚呼:“生房子?想都不敢想!”
比分房子的迪拜弱一點的澳大利亞,生娃福利同樣讓中國人“給跪”。只要孩子呱呱墜地,就能一次性拿到5000元澳幣的產婦津貼。先別驚訝,澳大利亞政府還會給低收入的家庭特別的育兒補貼,尤其對于單方收入來源的家庭、家庭收入低于四萬澳元的家庭,補貼數額會遞增。當然,政府也會對這些家庭的收入定期做審核,補貼會隨著家庭收入與孩子年齡增長而遞減。另外,當孩子進入托兒所,政府會給孩子支付托兒費。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福利會因家庭孩子的數量而有一定比例的增加,簡單來說,就是生得越多,補貼越多。
曾經有一個移民澳大利亞的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讓我羨慕嫉妒恨的話:“我打算生三個以上,生到三個,我基本不用干活也能活得很好。”當天回到家,我拿著自己的工資單,默默垂淚…… (王睿)
網友說·
@左耳明月:我那些兒孫滿堂的夢想,現在可以由我兒子幫我實現了。
@Fesii:本來就不想生,還要去拿表申請蓋無數章,看臉色裝孫子。
@小雞燉蘑菇咕嚕咕嚕:現要還房貸、車貸,生了小孩還要買奶粉、尿布等生活用品。另外孩子長大了買樓要首付,結婚要花錢,想想都可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