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話但又不愿意“蹚渾水”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煩,是許多不敢開口說話的網(wǎng)友的真實想法。這種想法,乍一看,確實沒有錯!你看看,剛有幾個網(wǎng)友替?zhèn)弑Р黄剑土ⅠR有一撥又一撥的網(wǎng)友站出來指責他,大有不承認與傷者有什么見不得人的關(guān)系就絕不善罷甘休之勢。打抱不平的人一看這陣仗,乖乖,還是趕緊閉嘴吧??勺屑氝泼泼?,有點不對勁兒。假如這個世界墮入黑暗,那么,吹滅最后一盞燈的,不是壞人的囂張氣焰,而是好人的忍氣吞聲。一般說來,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會形成對某事件的“意見氣候”,一旦某種看法成了“氣候”,那就相當了得了。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就為占據(jù)了“主流”,會有很強的心理優(yōu)勢,遇到合適的場合就愿意把自己的主張大聲嚷嚷出來;而持不同意見的人發(fā)現(xiàn)只有少數(shù)人跟自己在一個“戰(zhàn)壕”里、勢單力薄,在公開場合下因擔心被孤立更傾向于不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保持沉默。殊不知,越沉默、說話的人越少,形成“氣候”、占據(jù)主流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實,占據(jù)主流的言論未必是真理,咱看似“不入流”的言論有時候也并非真得不入流。有句老話說得好“有理不在聲高”,可見重要的不是聲音的大小,而是在理不在理。再說了,如果保持沉默的人都能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匯聚在一起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大,蓋過原有的主流意見也不是不可能。這么看來,除非打定了主意沉默一輩子,否則,該說話是就說話,只要說的是良心話、真心話,少一點兒顧忌、多一點兒勇氣,畢竟邪不壓正,這個世界還是正直的人多。沒準,咱也能說出個“氣壯山河”呢!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照理說,城門和城外池塘的魚一毛錢的關(guān)系都沒有,二者甚至連“同為生物”這么低的標準都夠不著。哪承想,一場意外的大火讓城門和池魚來了次“親密接觸”,城門的灰燼中由此便隱隱飄出絲絲烤魚的香味。故事所說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一遇到實際問題,人們就立馬把這個故事拋到腦后,只要覺得跟自己沒關(guān)系的事情,就采取不評論、不出手只圍觀的態(tài)度,把事不關(guān)己的“燈籠”掛得高高的,心甘情愿地沉默著。這或許是不屑于說話的那部分網(wǎng)友的心理,即犯不著為了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著急上火。跟前面所說的那部分不敢說話的網(wǎng)友不同,這部分人壓根就沒有說話的愿望。如果說,前者是迫于形勢不說話的,這撥人則是主動放棄了說話的權(quán)利。只看眼下的話,這部分網(wǎng)友的作法不失為明哲保身的上上策,是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砷L遠來看,卻是出賣自身利益的愚蠢之舉。受了傷的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或許與我們沒有任何關(guān)系??烧l也不能保證自己能“駛?cè)f年平安船”,保不齊哪天,攤上事的就是自己。再說,如果沒有人站出來對這種隨便“扣帽子、甩棍子”的作法說說話的話,實際上是在助長這種社會心態(tài)的壯大,結(jié)果,社會心態(tài)、社會風氣就會“受了傷”。社會風氣是我們生存的“精神空氣”,每天都呼吸著病態(tài)的空氣,誰又能保證自己的身體永遠健康?
其實,罵與不罵,說話與不說話,都只是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正義的、理智的聲音成為主流,這才能維系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tài)。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