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抗日的廣東學者
曾舌戰(zhàn)松岡洋右的外交家
在廣東近代歷史上,有這樣一位人物:他是中國國際法的先驅,也是民主革命的先驅;他是享譽中外的外交家,也是象牙塔中的學者、教育家;他是同盟會的老會員,但至死都沒有加入國民黨;他的遠東研究,為中國在“九一八”事變后的對日斗爭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他編纂出版的《南京安全區(qū)檔案》成為記錄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重要歷史文本……
他,就是籍貫廣東饒平、出生于汕頭的徐淑希。
出身顯赫的資深革命者
《論語》當課本學普通話
徐淑希是老資格的革命者,生于1892年4月3日。饒平徐氏當年在汕頭相當顯赫,徐淑希的妻子劉文莊為燕京大學教授劉廷芳的妹妹,跟中國心理學家陸志韋是連襟。其侄徐騰輝、徐人杰亦為民國有博士學位之著名鄉(xiāng)賢,音樂家馬思聰、中科院院士楊遵儀及原國民黨空軍中將黃秉衡是其侄婿。
徐淑希的父親徐德輝是一名醫(yī)生。5歲的時候,父親病逝,他在母親的撫養(yǎng)下長大,先是在黃岡真道學校讀書,后又到汕頭華英中學堂學習。求學期間,徐淑希萌生了救亡與建立文明國家的信念。1910年,徐淑希從華英中學堂畢業(yè)后,與同文學堂學生許無畏等人參與了革命黨人在汕頭的活動。當時汕頭革命黨人的一個重要活動據(jù)點就是徐淑希的寓所。1911年3月,汕頭同盟分會正式成立,學界中人張則通擔任會長兼第四團代表,許無畏為秘書長兼第一團代表,而徐淑希亦被推舉為第三團代表并主理財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革命風潮席卷中國,徐淑希參加了張醁村光復汕頭、潮州的革命軍。但隨著各股勢力爭權奪利,徐淑希對時局感到不滿與失望,遂萌退意。
1912年,徐淑希前往香港大學讀書,在這里認識了終身的好朋友晏陽初。正是在其鼓勵下,從香港大學畢業(yè)后他決定前往美國留學,并最終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貒?,1923年,徐淑希受聘到燕京大學政治學系任教。除了親自講授課程,徐淑希在課程設置與師資配備方面也盡心盡力。當時政治學系的教師陣容,經(jīng)過他努力邀請延聘,有了極大加強,如呂復講授憲法,蕭公權講授中國及西方政治思想史,李祖蔭講授行政法,郭云觀講授法學通論及民法,潘昌煦講授刑法原理,梁仲華講授地方政府,皆為一時英杰。他還積極開展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合作,邀請諸多美國著名學者來燕大擔任客座教授,在當時的中國大學教育開了先河。
徐淑希在燕京大學任教之前,只在汕頭、香港、美國待過,普通話講得很糟糕,日常只說英語,上課也是用英語,即使跟他的夫人劉文莊女士也是用英語交談。不過他專門請了一個教外國人學漢語的北京人做老師,學習普通話,每天早晨上課一小時,課本是《論語》。
“京都會議”舌戰(zhàn)松岡洋右
為國聯(lián)論戰(zhàn)打贏前哨戰(zhàn)
徐淑希是當時“書生從政”的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10月,徐淑希作為中國代表的主要發(fā)言人,在日本京都參加了第三次太平洋國際學會(以下簡稱“京都會議”)。他與日本剛剛卸任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副總裁的松岡洋右激烈論戰(zhàn),名聲大噪。
20世紀初,被稱為“遠東巴爾干”的中國東北成為西方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戰(zhàn)略焦點。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繼承了俄國在關東州租借地及滿洲鐵道的權益,開始了“滿洲”的“經(jīng)營”,逐漸形成了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關東都督和關東廳為基軸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勢力,并不斷擴大其在東北的勢力范圍。1927年,日本陸軍出身的田中義一上臺,集首相、外相大權于一身,對華采取強硬政策,三次出兵山東,并于1928年5月制造了“濟南慘案”,引起了中國人民激烈的抗日、反日運動。在東北,日本軍部對張作霖軟硬兼施,引誘、強逼不成,便于1928年6月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大有以武力奪取東北之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