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務的轉型
服務業(yè)較早受到數據分析的影響,這得益于信息技術的低成本和便捷,在能即時提供服務的同時獲取用戶的使用信息,從而幫助預測消費者偏好。依靠傳統(tǒng)口碑和介紹案源為生的法律服務業(yè)正開始沿著這一路徑進行開拓。傳統(tǒng)的在線法律服務主要分為法律法規(guī)案例數據庫模式和律師個人營銷推廣模式(例如在線解答咨詢),它們都沒能利用海量數據本身進行價值發(fā)掘。對第一種模式而言,大數據可以在判決書分析的基礎上幫助預測某一類案件的勝負幾率,作為一種產品向律師事務所出售,從而將律師事務所和律師變成平臺內容的生產者;但更有價值的是通過分析判決書,即可掌握訴訟律師訴訟勝負的基本數據,從而依據這一數據對律師進行推薦和評分。這就將第二種模式聯系在一起:根據潛在用戶的咨詢需求,即時創(chuàng)建個人數據庫,成為精確匹配律師和當事人的強大平臺。接下來則可以通過在線咨詢等方式進行進一步溝通交流,降低信息成本。
但大數據模式在法律服務中同樣存在弊端。例如,律師水平的高低不能完全通過勝負數據表現出來,勝負數據也不能成為判斷律師事務所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依靠免費提供信息和服務的模式需要有其他增值服務進行交叉補貼才能維持長久。這都需要互聯網行業(yè)和法律服務業(yè)共同探索。
法學研究方法的深化
法學研究以法律實踐為基礎和對象。上文已經簡要說明了大數據對法律實踐的影響,法學研究某種程度上也會受到影響。如果我們將法學研究粗略按照法教義學和社科法學劃分的話,大數據可能對開闊后者的研究視野更有幫助。社科法學關注法律和其他社會因素的互動,評估法律的社會功能和后果,當互聯網能夠越來越多地反映人們的社會行為的時候,法學研究就能夠進行大數據搜集和處理,評估某一約束在線行為的法律和政策。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2013年發(fā)布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構成網絡誹謗罪的轉發(fā)次數作出了規(guī)定。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某一謠言如何通過像微博那樣的無標度網絡進行擴散,從而思考這一司法解釋是否能夠對謠言發(fā)布和傳播者構成有力的威懾;如果有威懾,針對的是中心節(jié)點還是其他節(jié)點。又例如,微博實名制的目的在于加強對網絡犯罪的事后打擊和事前威懾,只有通過對真實數據的分析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判斷這一政策是否有助于事前威懾,減少謠言數量。
但大數據如何影響范圍更廣的法學研究,仍然是一個未知數,這依賴于信息搜集的容易程度和根據研究目的進行的算法設計。如果霍姆斯法官的名言“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沒錯,無論數據分析的誘惑力有多大,我仍然相信,通過研習推理和社會經驗進行的實踐才是法律恒常持久的生命。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