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
【事件介紹】
汽車反壟斷“山雨欲來” 進口車企扎堆降價
這個夏天,對于進口車市場來說,有些不同尋常。根據以往經驗,4月車展前后,汽車的銷售折扣會達到一年當中的頂峰。然而,這都已經到了8月份,價格跳水卻此起彼伏,其中還包括大切諾基在內的銷售長青車型。原因很簡單,這不是促銷,而更像是“避禍”。因為眼瞅著,反壟斷處罰的大棒,就要砸下來了。
據權威人士消息,這一輪調查即將進入實質處罰階段。目前,奧迪與克萊斯勒都已經被認定存在壟斷行為,這意味著汽車反壟斷第一槍,對準的將很有可能就是這二位。進口車商的壟斷行為都包括什么?不遠處的這張罰單上的數字又可能有多大呢?
以往提及進口車,大伙兒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字兒——貴;而提到進口車的貴,人們的反應還是一個字兒——稅。但進口關稅到底是不是進口車價格高企的全部原因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據測算,一輛排量在2.5左右的家用進口車,稅費占清關價格的60%;而排量在4.0以上的油老虎,稅費占清關價格的140%。高則高矣,但比起最終銷售價格,卻仍是缺乏想象力。比如一輛路虎3.0汽油版攬勝,稅后總價合計為95萬元,但此前的實際銷售價卻高達170萬,還不算十有八九伴隨的加價。
那么中間的差價究竟進了誰的荷包呢?也許您會指著4S店富麗堂皇的大門說,是經銷商!而事實是,你又錯了。一位已經離職的某進口車品牌經銷商高管表示,4S店的日子,一點兒都不好過。僅憑汽車銷售,利潤空間經常不足10%。
離職高管:就像批發(fā)零售一樣,你批發(fā)的時候肯定會便宜,肯定會折扣,我個人知道的應該就是10%,甚至10%都不到,他怎么賣,就是我不會賠錢賣車,是吧?經銷商靠什么掙錢呢?實際上經銷商靠的這個賣車時候匹配的這個車的保險,還有的未來的保養(yǎng)、維修什么這些收入才能做到收入平衡。
只給經銷商預留極低的利潤空間,從根本上杜絕了經銷環(huán)節(jié)的價格競爭,限定了整車銷售的價格。而據權威人士介紹,目前發(fā)改委調查發(fā)現的進口汽車廠商的壟斷行為,除了限定整車價格,還有限定4S店的零配件價格和保養(yǎng)價格。在《反壟斷法》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時建中看來,4S店工時費的統一定價,就是一種典型的壟斷行為:
時建中:所有的4S店或者絕大多數4S店,假如車壞了,只能換自己的配件,不能換其他兼容性的配件,比如說公司統一的定價全是那么多,其實你想想不同的4S店,他的經營成本是不一樣的,應該是競爭的,現在都統一起來了,為什么統一呢?因為它是共通的不是競爭的,這個是橫向的。
為了加強對價格的控制,同時規(guī)避反壟斷調查,一些進口廠商不但禁止經銷商對價格策略進行記錄,一切只依靠口頭傳達,甚至還想出了“微服私訪”的法子。一旦經銷商私下超標降價,就有可能引來處罰:
離職高管:奔馳奧迪也好,寶馬也好,就他們會派公司自己的人,所謂那種調查員,去假裝這個客戶去買車,在這個時候他一就是看這個經銷商的服務質量,還有就是他們要了解經銷商有沒有不恰當的競爭行為,過分的壓力價格。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