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天價公積金”加劇社會不公
該縣供電公司15530元的天價住房公積金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僅僅是一項公積金,就是當地城鎮(zhèn)職工月平均工資的近4倍,還意味著是當地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平均水平的15倍,更意味著是當地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公積金繳納數額的上千倍。
對于城鎮(zhèn)職工住房公積金的繳費比例,并非沒有法律與規(guī)矩可循。按照住建部公布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公積金月繳存額為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繳存比例,不低于5%。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等部門2006年規(guī)定,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實際繳存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同時規(guī)定,作為繳存基數的月平均工資不得超過職工工作地所在設區(qū)城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倍。
由此可見,國家對城鎮(zhèn)職工的住房公積金繳存,既有下限規(guī)定,也有上限規(guī)定,其目的正是在保障職工住房權利的同時,避免一些單位超標準、超額繳納住房公積金,并以此損害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拉大收入差距,加劇社會矛盾。但是現實卻告訴我們,對于這樣的國家規(guī)定,有些單位要么視如無物,根本不按照規(guī)定來,而是想繳多少就繳多少,想怎么繳就怎么繳。而還有些單位,則是通過上調繳存工資基數等方式,多繳多拿。
但不管是哪種方式,一些單位超標違規(guī)繳納公積金的行為,都等同于變相發(fā)放巨額福利。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執(zhí)行超額超標準繳納公積金的單位,大多屬于壟斷行業(yè)的國企單位,他們繳納的錢實際上是國有資產,如果任由這樣的現象存在下去,發(fā)展下去,實際上就變成了私分國有財產和權力自肥的一種隱秘渠道。到了這種時候,所謂保障職工住房權利的住房公積金,已經發(fā)生了嚴重的異化,成了攫取國家財富,攫取納稅人錢財的行為,后果嚴重,影響惡劣。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和財政部、稅務總局的有關規(guī)定,將公積金繳存額度限定在5%~12%,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執(zhí)行,其本意是體現制度的靈活性和人性化,同時也有利于條例的貫徹實施。但是到了現實中,卻被很多單位視為是一種巨大的制度彈簧,自己想伸就伸,想縮就縮,結果法律與制度成了一紙空文。這樣的法律與制度漏洞,無疑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及時彌補,但最重要的,則是要加大對那些違規(guī)超標繳納公積金單位和領導的問責力度,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
【啟示與思考】
天價公積金的存在,猶如一枚多棱鏡,映照了粗糲而沉重的社會現象。據報道,某地不同行業(yè)的公積金差距竟達141倍--有的大型企業(yè)每月公積金單位繳存額高達16950元,而有的企業(yè)每月僅為120元。失衡的局面導致:收入低的人,用公積金貸款買不起房;收入高的人,公積金不是買房必需,成了斂財手段。這顯然違背了公積金制度“濟貧不濟富”的初衷,使公積金成了“私積金”。
誰造成了天價公積金?一些拿制度不當回事的相關負責人。如何遏制天價公積金?除了重塑制度尊嚴,還需要依法依規(guī)問責相關責任人。而就目前而言,公積金必須遵循“橫向公平性”原則,不能再對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產生二次放大效應。如果收入分配很難短期內實現公平,亟待統(tǒng)一的就是公積金繳存比例和基數范圍,防止公積金異化為過度福利的工具。
值得提及的是,《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改已歷時數年,專家前不久透露,住建部正研究公積金改革。公積金改革,勢必觸動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公積金改革步伐必須前行,改革方向必須呼應民意。唯有壓縮相關人員的漁利空間,使改革后的公積金制度帶上高壓電,誰違規(guī)就受到處理,并且應該改變多軌制,使窮人得到應有的救濟,公積金亂象才會少一些,公積金也才能名符其實。
要想遏制“天價公積金”,對于相關制度的補漏是確有必要的。比如,執(zhí)行繳存比例和額度的“雙限”,杜絕超額繳納行為等。不過,這只是治標,規(guī)范壟斷行業(yè)收入才是治本之策。事實上,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都對壟斷企業(yè)實行嚴格的監(jiān)管,特別是對受權壟斷的企業(yè)嚴格監(jiān)管,不能任由定價,其原則是與社會平均的贏利水平看齊。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也在呼吁,參照工作強度、技術要求,根據社會平均收入制定央企薪酬標準,真正實現同工同酬。對于壟斷行業(yè)濫發(fā)福利的行為,也不能僅限于追繳清退,必須嚴格依照刑法規(guī)定的“私分國有資產罪”予以嚴懲。只有把福利關進籠子里,通上高壓電,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壟斷行業(yè)假借公積金等名義損公肥私,中飽私囊。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