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航空公司原因”如何取信于乘客
在時下航班延誤已呈常態(tài)的情況下,民航局將諸多因素均納入“非航空公司原因”,并借此令航空公司“免責”,更是引發(fā)公眾的擔憂。“非航空公司原因”,會否成為今后乘客維權的障礙?
從理論上說,航班延誤確實有航空公司原因和非航空公司原因兩類。天氣和空中管制等因素,對于航空公司而言,固然屬于不可抗力,完全讓他們承擔責任未必合理,但對于旅客來講,何嘗不是如此?將這些因素導致的延誤責任統(tǒng)統(tǒng)加諸旅客身上,至少有違對等、公平的原則。公允的做法,或許應該由雙方共同承擔。
更讓人困惑的則是,在時下航空相關信息嚴重缺乏公開透明的語境下,公眾又如何能夠獲悉哪些延誤是由于“非航空公司原因”造成的,而哪些本來就是航空公司的原因?
以“空中管制”為例,很多航班延誤,航空公司均宣稱是由于空中管制,公眾不僅無從查問,很多情況下,甚至連及時獲得這樣的回應,也頗為艱難。彌漫在候機廳的,更多是信息的靜默,以及難挨的、無休止的等待。
事實上,國內此前發(fā)生的多起旅客與航空公司沖突事件,多是因為信息缺失、不透明而導致情緒激化的??梢詳嘌裕绻娇展灸軌蛘嬲匾暵每偷母惺芤约袄?,及時、主動披露相關信息,紓解旅客的焦慮情緒,設身處地地為旅客考慮,也不會使得事件最后失控。
“非航空公司原因”,不能成為什么都能裝的筐,若想真正取信于民,每一次延誤的原因,都必須透明公開,最好有第三方機構的佐證。今年4月初,國家民航局公布的《2013年政府信息公開報告》中提到,“及時對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解讀”,比如“治理航班延誤”等,“讓公眾更好地知曉、理解民航行業(yè)發(fā)展政策和發(fā)展舉措,提升信息公開效果。”可以說,信息公開與否,是“非航空公司原因”能否獲得理解的關鍵。
目前,航班管理規(guī)定正在公開征求意見。惟愿有關方面能夠走出“部門立法”的誤區(qū),暢通言路,認真傾聽民意,進一步明確“非航空公司原因”的界定原則,讓新規(guī)成為規(guī)范相關各方權利義務的權威依據(jù)。
【啟示與思考】
航班延誤是個經常發(fā)生的堵心事,堪稱乘客與航空公司的主要矛盾,引發(fā)的乘客投訴居高不下,甚至還多次引發(fā)乘客占機、攔機、破壞機場設施、沖擊機場服務人員等事件。怎樣處置航班延誤,怎樣安撫、補償乘客影響著乘客的權益,影響著航空公司的經營效益和形象,也影響著乘客和航空公司的互信,因而,民航局發(fā)布的《航班正常管理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中涉及航班延誤的部分備受關注。
我們并不否認民航新規(guī)的制度善意,如讓經濟補償步入統(tǒng)一軌道,對承運人也有了更加明確的處罰措施等等。但是,新規(guī)的局限性也是可以窺見的,一則,索賠難的問題依然無解,調查顯示,遭遇過航班延誤的被訪者中,只有6.5%獲得賠償。對“延誤”界定不清、賠償標準不明、理賠程序繁瑣等,讓乘客想索賠不容易。
二則,新規(guī)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承運人應制定并對社會公布航班延誤經濟補償方案,方案中應明確是否對航班延誤進行補償、補償?shù)姆秶?、條件、標準等內容。這意味著,最終的補償方案,仍由航空公司自己來制定,這樣的做法,必然難以令人信服。
再加上信息公開透明也往往做得不夠,監(jiān)管程序更是形同虛設,航班延誤了,航空公司就說是天氣原因或空中管制,誰來監(jiān)督呢?另一方面,仍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民航新規(guī)背后所傳遞的權責不對等。眾所周知,機票相當于一份運輸合同,機票上約定的航班時間,完全等同于履行合同的時間,航空公司沒能按照約定起飛,就是一種違約行為,消費者(旅客)理應得到違約賠償。
自然,法理不外乎人情,對于天氣原因、空中管制等不可抗力,完全要求航空公司承擔責任也有些過分,但完全要乘客一人承擔也說不通。畢竟,讓乘客自己承擔,就像是乘客違約了一樣,但乘客明明沒有違約,這就意味著,對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仍需雙方共同承擔,這才是權責對等的辦法,也才能彰顯必要的公平性。
因而,對民航新規(guī),一方面,要保持信息透明,不可讓空中管制和天氣原因成為一個筐;另一方面,如今這新規(guī)還處于征求意見階段,希望遭遇不可抗力時,乘客與航空公司共同承擔責任,這樣的意見能被新規(guī)接納。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