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活動中,一些地方施行祛除官氣的“十不準”,如不準在出行中讓他人提包、端茶杯、開關車門等等。少數(shù)干部身上官氣重、派頭足,是作風不嚴不實的突出表現(xiàn),群眾極為反感。對此,下決心整治糾風,是落實“三嚴三實”、推進“四風”整治的題中應有之義。
官氣貌似無形,但干部群眾看得見、聽得真,其典型表現(xiàn)就是打官腔、抖官派、耍官威。有的干部下車伊始,哇啦哇啦,自己一知半解,不調研摸底、虛心請教,動輒作指示、提要求,自以為是充行家,長官意志瞎指揮。有的干部排場大、派頭足,習慣出門小車一長串,習慣前呼后擁,處處找感覺、抖威風,總是盛氣凌人、頤指氣使。有的則好顯官威,不會以理服人,專會以勢壓人,拿架子唬人,說一不二,一勸就躁,一觸即跳,扯大旗當虎皮,“霸王”習氣難改。
官氣纏身,個別干部不以為恥,反而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滋生出諸如“分分鐘可以搞垮一間廠”的霸氣、“誰影響我一陣子,我影響他一輩子”的匪氣、“要在本地我早毀了你”的戾氣。雖說這只是少數(shù)人的行為,卻令下級搖頭、群眾寒心,敗壞黨風政風。
官氣源于官本位思想,把公共權力當成了炫耀的資本,把公仆身份置換成長官的派頭,忘了宗旨,褪了本色。“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祛除官氣,首先要解決“總開關”問題,治治思想上的“病”。
再大的領導也來自百姓,權力授自百姓,說話先要想著百姓,明白干事要為了百姓。要說干部和群眾有什么區(qū)別,就是承擔的責任更大,要履行的義務更多,工作必須更努力,作風必須更扎實。“先做人民的學生,再做人民的先生。”唯如此,干部才不會腳下無根,高高在上。
把群眾時刻放在心上,踏踏實實干事,老老實實做人,才能行穩(wěn)致遠;切實履行責任,而非處處凸顯身份,才能成為群眾認可的領導。心無百姓、官氣十足,既走不穩(wěn),更走不遠。網(wǎng)上先曝出一些領導干部的不良行為,由此很快揭出其違法亂紀的事實,絕非偶然。
祛除官氣,還需扎緊“籬笆”,從嚴管理干部。講派頭、耍官威,看似個人虛榮,實為“四風”作祟。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群眾參與監(jiān)督,使“派頭”不能抬頭,“官威”不敢發(fā)威。作為領導干部,要嚴于律己、率先垂范,從內心敬畏群眾,除官氣,接地氣,才能以經(jīng)得起檢驗的扎實業(yè)績,贏得群眾口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