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是對應試者綜合能力的一種測試。如果把“申論”定格在“概括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對策、建議)——進行論證”的分層次答題上,未免形式僵化,內容老套,長此以往,形成固定模式,考生難免按照一個套路去模擬,不利于對應試者綜合能力的考察,考上去的公務員也不會很快適應工作需要。兩年來的題型靈活多變,不影響對考生寫作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測試?,F在,有必要提醒今后參加公務員考試的應屆畢業(yè)生,必須提高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尤其是盡快掌握實用文體寫作方法,為應試和今后工作增加一塊取勝的砝碼。
“硬傷”之五:缺乏駕馭政務性語言的能力。我們在寫文章時,常常要求語言準確、簡潔、生動、通俗,但不同文體,對語言的要求又有所差別。比如,敘述性的語言要形象生動,抒情性的語言要優(yōu)美,說明性的語言要通俗易懂,議論性語言要嚴謹周密等??傮w來說,“申論”的語言具有“政務性”與“事務性”的特點,論證要客觀、嚴密、準確、冷靜,少用或不用文藝性語體,修辭格要慎用,描寫和敘述要寥寥幾筆,不可繪聲繪色。嚴肅的態(tài)度、冷靜的思考、客觀的分析、理性的論述是“申論”語言的總體要求。
文章的語言風格是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形成的,我們要想把握它,就要多讀多寫。多讀,可以多讀一些政論性、事務性較強的文章。政論性的文章主要從報刊上選,比如社論、評論、雜談等,尤其多看一些諸如《半月談》、《政治時事資料》一類的雜志。通過閱讀不僅能收集到大量資料,同時也可以體會到文章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及語感特點。事務性文章可選擇一些機關文書,比如機關常用的報告、請示、意見、會議紀要等。讀的過程,就是逐漸“洗腦”的過程,再配之以實際寫作訓練,以往的“學生腔”會被逐漸摒棄,政務性語言和事務性語言會漸漸形成。
想要進入公務員隊伍、做好公務員工作,各位考生就要加強自身素養(yǎng),修煉“內功”,提高綜合能力。這樣才能為國家、政府、人民多做實事,求得實效,才能稱得上對黨對人民負責。
( 作者單位: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