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5日,人們在蘭考參觀焦裕祿同志紀(jì)念館。村民看來沒架子的“大官兒”焦裕祿,也是干部們眼里溫和寬厚的“焦書記”。然而“溫和寬厚”并非簡單的忍讓或“好好先生”。面對蘭考嚴(yán)峻災(zāi)情的考驗,關(guān)鍵時刻焦裕祿敢于從實際出發(fā)拍板決策。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新華網(wǎng)鄭州5月1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興軍 雙瑞)“抓緊時間關(guān)心群眾生活,社員有勞有逸,在生活上沒有落實的要很快落實。”“多給群眾講政策,講種花生獎勵政策。”“不準(zhǔn)購買馬車,主要買架子車和牲口!”“送肥料運輸不要叫小孩拉。”……
坐在自家小院里,戴著老花眼鏡,79歲的孫世忠逐字逐句地念著焦裕祿的電話會議記錄。視線從發(fā)黃的紙頁上收回,思緒穿越至50多年以前……
那是1963年農(nóng)歷九月的一天,收獲的高粱都打了捆。28歲的葡萄架村會計孫世忠,在村口迎面碰見了7個陌生人,都推著半新不舊的“二八”自行車,打頭的是個黑瘦黑瘦的高個兒,外面穿一件看不清顏色的大衣,沒系扣,頭戴“四塊瓦”棉帽,半邊帽檐耷拉著。
“我上去問是哪來的,后面有人說這是縣委焦書記。聽說是縣里來的,我趕緊去掂水,焦書記一邊攔著不讓掂,一邊打聽災(zāi)情咋樣……”
第二天,焦裕祿叫上孫世忠一起看災(zāi)情。南邊地勢高,看著還不錯;到了地北,到處是水,只好脫了鞋,褲腿卷到膝蓋上淌過去。就這樣邊走邊看到天黑,一口氣轉(zhuǎn)了10個村子。
“到第三天,焦書記回城取了鋪蓋卷兒,在村里就住下了。一星期后,我上公社辦事,他們還不知道焦書記駐村的消息呢!”孫世忠回憶。
在葡萄架村,焦裕祿一住就是三個月。他給村里調(diào)來10輛架子車搞運輸,他鼓勵村民育桐根、栽桐樹防風(fēng)治沙,他和大家一起翻土改造鹽堿地。他還聯(lián)系醫(yī)院,自掏腰包救了剛滿周歲的病危孩童張徐州一命。
第一次見這么大的“官兒”,村里人的印象不是稀奇,而是“土”。穿衣服不講究不說,襪子上居然有好多補(bǔ)丁。但大家又都愛聽焦裕祿說話,開會的時候,老頭兒老婆子們圍了一圈,聽他講如何抗災(zāi)自救,發(fā)展生產(chǎn)。他給群眾散煙,群眾抽煙也給他讓。
有兩三次,孫世忠眼見焦裕祿用個茶缸子頂著腰,問是咋回事。他強(qiáng)忍痛苦擺擺手,說不要緊。因為見的人少,這樣的場景并未引起太多注意。
村民看來沒架子的“大官兒”,也是干部們眼里溫寬厚的“焦書記”。
有一次,縣委辦的張明常跟著焦裕祿下鄉(xiāng)回城。因為天氣太熱,張明常途中吃了瓜農(nóng)的一個瓜。焦裕祿讓去付錢,看瓜的老人表示,這是種瓜,按當(dāng)?shù)匾?guī)矩,路人吃瓜把瓜籽留下就行了,不用付錢。
“焦書記聽了沒吭聲,一直走到黃河大堤邊。他問我,這是什么大堤?我說是明故道的南堤。他又問我,這大堤一直就這么高嗎?我說是多年來隨著河道淤積逐漸加高的。這時焦書記說,黃河大堤不是一下打這么高,人也不是一開始就犯大錯誤,今天犯個小錯沒察覺,明天犯了還沒察覺,最后越犯越大。”
這段大堤對話,張明常至今難忘,“他說話很慢,幾乎沒見發(fā)過脾氣,就是批評人,也讓你心里熱乎乎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