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義務是國家權力的直接目的
國家義務不僅是國家權力的直接來源,沒有國家義務就沒有國家權力,而且還是國家權力的直接目的和價值指向,它確保了國家權力運行的合法性與有效性。而國家義務又直接來自于公民權利并以之為目的,因而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最終目的。國家義務作為國家權力的直接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公民主觀權利面前,“權為民所賦——權為民而用——還權于民——權為民所用”的權力/權利邏輯鏈表明,國家履行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尊重、保護和給付義務是享有國家權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使國家權力最為直接的目的。有的學者認為,從服務關系上看,國家權力、國家義務和公民權利的關系應當是:國家將權力轉化為國家義務,通過國家義務的履行(提供服務)滿足權利的需要。只有這樣,國家權力的存在和行使才是道德的、正當的。因而,以公民權利的保障作為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國家義務的履行確保了國家權力按這一預設有理、有力、有度運行。
第二,在客觀法面前,除了個別條款明確規(guī)定了基本權利的國家義務外,國家權力的行使本身就是國家義務的履行。比如,國家或國家機關“不得侵犯”或“不得非法干涉”是國家尊重義務的體現;國家實行檢察監(jiān)督,進行行政、司法舉措等是國家保護義務的體現;憲法條文對社會權的物質幫助等是國家給付義務的體現。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公民權利具備行為選擇的自由,可以在作為、不作為和放棄之間以及如何做出這三種行為之內進行選擇,然而國家權力卻不容選擇,只能依法去“做”,履行滿足權利需要的義務。
具體路徑
與現行權力制約理論表面性的外在制約相比,國家義務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是根本性的內在制約。那么,在實踐中國家義務如何制約國家權力?制約的具體路徑有哪些?
首先,建立健全與國家權力相對應的國家義務體系。國家義務之于國家權力制約的決定性不言而喻,但如果現行法律體系中缺乏相對應的國家義務,那么以國家義務制約國家權力的機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從發(fā)揮作用。因而,國家各級立法機關應根據公民權利保障的實際需要,考慮到國家權力運行規(guī)律和特點,使國家權力規(guī)范高效運行,從憲法到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增加、修改、補充國家義務條款,逐步形成與國家權力相對應的國家義務體系。做到有權力必有義務,無義務則無權力。而且權力范圍大小應以義務履行必要為限度,但也不能低于義務履行必要之限度,否則就會出現權力履行義務之不能,達不到保護公民權利的目的。
其次,嚴格依據國家義務規(guī)范國家權力的實際運行。從國家權力的直接來源和目的來看,國家義務既是國家權力運行的內在根據,又是國家權力運行的價值評價標準,對國家權力的運行具有重要的規(guī)范作用。
國家義務對國家權力的這種規(guī)范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體現在兩者前進步調的一致性上。二是體現在國家義務為國家權力運行提供行為模式,規(guī)范了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三是體現在國家義務對國家權力的價值評價方面。國家義務對國家權力的行使情況,存在兩種義務性價值判斷標準。一方面當國家權力按照國家義務的要求去行使時是正當的,因為它們是無害的,并且有可能有利于他人和社會;另一方面當國家權力不按國家義務的要求去行使時是不正當的,因為它們肯定有害于他人和社會,是一種資源的耗費。
再次,健全嚴格責任追究制度,矯正不履行國家義務的行為。國家義務正當性必然要求國家機關嚴格履行義務,對國家機關自行履行義務的行為不應加以干涉,當國家權力行使過程中受阻時,還應受到法律保護,甚至可以訴及國家的豁免權。但是,當國家機關不履行國家義務時,就要依靠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進行強制與懲戒,保障國家義務得以履行,實現國家權力的正常運行。
(作者為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