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福利房逐漸退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德國曾大力發(fā)展福利性質的公共租賃住房。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德國成功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福利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目前,德國政府主要通過控制房價、房租等手段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
為解決二戰(zhàn)以及兩德統(tǒng)一后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德國曾大規(guī)模興建福利住房,但政府并未直接參與建設。德國政府通常劃出特定區(qū)域建設低收入人群住房,由社會投資人開發(fā)建設,并向住房者收取低于市場價格的租金,租金與市價的差額由政府補貼給投資人。
對建設社會福利住房的投資人,無論是個人、社會團體還是企業(yè),政府都對其進行資助,通常是向住房建設投資者提供無息住房建設貸款,該貸款償還期可長達30年至35年。還貸期結束后,約束解除,房屋所有人可以按市場價格出租、出售房屋。
福利住房主要面向低收入群體、多子女家庭、老人和殘疾人等,按照規(guī)定,只有收入低于一定標準的家庭才有權利承租福利房。
在“興盛”時期,德國約有三分之一的住房具社會福利性質。然而,德國自1998年起逐漸廢除福利房建設中的優(yōu)惠政策。截至2003年議會停止補貼保障性住房建設,德國30年來共為此花費300多億歐元。目前社會福利住房比例約在10%左右。
福利房雖然退出市場,但德國并未放松對整個住房和租房市場的管理,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依然得到了良好的解決。
德國《民法典》等多項法律對房租價格進行了強有力的管理和約束,特別注重保護房客利益,規(guī)定房東不得隨意漲房租。
根據法律,德國每個州、市及鄉(xiāng)鎮(zhèn)都設有獨立機構,主要是根據所租房屋地理位置、交通狀況、房屋建筑年份、質量及節(jié)能情況,來確定基本價格范圍。而且法律明文規(guī)定,如果房東的房租超過“合理房租”20%,就構成違法行為,超過50%就構成犯罪,這就使得租房市場極為穩(wěn)定。(完)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