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通法院庭審直播,進行司法公開之時,應當做好相應的配套工作。既要重視司法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問題,又要注重司法公開形式與司法公開實效的關系問題,更要解決司法公開與法院專門人才短缺的關系問題。
回顧過去的一年,毫無疑問,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最大亮點就是司法公開。其一,加強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建設。全面推進立案、庭審、執(zhí)行、聽證、文書、審務公開,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創(chuàng)新司法公開的形式。其二,加快推進裁判文書上網(wǎng)。其中,公布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書3858份,地方各級法院上網(wǎng)公布生效裁判文書164.6萬份,宣傳了法律知識,引領了社會風尚,又使民眾愿意走近司法、相信司法。其三,加大庭審公開力度。積極推進陽光司法建設,將人民司法“曬”在人民面前,各級法院直播案件庭審4.5萬次,人們在感受司法權威的同時,也享受著司法的暖暖陽光。
推進司法公開,必須明確,司法公開是司法為民的基本要求,當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當今社會,司法不再是私人產(chǎn)品,而是公共產(chǎn)品。所以,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司法機關,其產(chǎn)生的司法資源應該具有公共性與公益性。這表明,司法資源的公開并非選擇性的,而是規(guī)律性的:司法公開并非由司法機關單方面說了算,也不是由當事人說了算,應該是從國家層面予以構建,由最高人民法院甚至是國家權力機關作出合理的安排。這既是為了防止國家暴力機器的“利維坦”出來傷人,保證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同時也是為民眾享受公共產(chǎn)品提供均等的機會和規(guī)則,讓司法資源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司法公開是法治社會的重要標志,當使其制度化、法治化。司法公開與審判公開密切相關,審判公開是司法公開的核心內(nèi)容,司法公開是審判公開的拓展和延伸,彰顯的是社會的法治進步,體現(xiàn)的是司法的民主化,是法治社會區(qū)別于野蠻社會的重要標志。因為,只有法律不再神秘化,公開審判才能實現(xiàn),才能保障司法得以公開,公民的自由才能得到保證,權利才能得到維護,正義才能得到伸張。所以,在建立法治國家的今天,很有必要使司法公開制度化,使司法公開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確保陽光司法的實現(xiàn)。
司法公開是司法公信力的源頭活水,當做到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沒有一種職業(yè)能比法官距離正義更近,他們是運送正義的守護者,是法律底線的捍衛(wèi)者。公正是審判的靈魂,是法官審判工作的全部價值,是司法的終極目標,而“正義不僅應當?shù)玫綄崿F(xiàn),而且應當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xiàn)”。通過司法公開必然使司法作風不斷改進,司法水平不斷提升,司法在與民眾的互動與交流中運行,民眾就會多幾分理解,法官就會多幾分責任;民眾多了幾分喝彩,法官就多了幾分親民與溫馨。由此,民眾與司法沒了距離感,司法公信就不難樹立。正如有學者所言:“司法判決與公眾認同之間存在著距離和沖突,歸根到底是由于司法現(xiàn)代性進程中移植來的法律制度和運作模式與人們?nèi)粘I顖鼍爸g的整合出現(xiàn)了斷裂。”
開通法院庭審直播,進行司法公開,應當做好相應的配套工作:
要重視司法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問題。庭審直播為形式的司法公開工作,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障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進而對司法權的行使進行更直接的監(jiān)督。但這些權利的行使,應當是有法律底線的,也是有權利底線的,即司法公開并不是絕對的,不能侵犯其他更大的法益,比如國家安全、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以及未成年人權益等。因此,這就要求對庭審中涉及的個人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信息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對庭審涉及的肖像進行必要的“馬賽克”,這樣才能平衡好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間的關系。同時,對于新聞媒體報道庭審也不是毫無限制。公眾傳媒對法庭審判的報道,必須避免產(chǎn)生預先定罪或者形成情感性審判的效果。如果預期可能出現(xiàn)這種影響,法院當然可以限制或禁止無線電臺和電視臺播送審判情況。
要注重司法公開形式與司法公開實效的關系問題。司法公開,一方面是為了對司法權的行使進行“陽光監(jiān)督”,另一方面也是進行法制宣傳、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方式。因此,司法公開,重形式,更要重內(nèi)容,要看到底建立了多少網(wǎng)站、開通了多少直播,更要看內(nèi)容的充實度,這就需要在司法公開之時,案前案情介紹、案中程序解析、案后疑難講解三個部分都要到位,強化文書說理,裁判文書不僅要充分體現(xiàn)各方的意見,更要體現(xiàn)案件事實的認定和案件證據(jù)的采信的全過程,同時要體現(xiàn)法官自由裁量適用法律的過程,以方便當事人和社會民眾的理解,進而在堅持“三個到位”的基礎上,確保司法公開工作有序、有效推進。
要解決司法公開與法院專門人才短缺的關系問題。現(xiàn)在,審判工作“案多人少”,法院的主要精力大都放在審判執(zhí)行工作。筆者所在基層法院的刑事審判庭,人數(shù)不過四個,忙得不可開交,加之四人全是法律專業(yè)出身,缺乏管理學、計算機技術,這樣從事司法公開工作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這就需要解決司法公開過程中配套措施引進和完善問題,比如引進一些復合型的法律人才或者做好對現(xiàn)有人員的管理和培訓工作,劃撥必要的經(jīng)費為專項人員進行必要的專業(yè)培訓和指導,使得整個司法公開工作能人才不斷流、中看且中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