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認識軌跡與鮮明特點
從中國共產黨認識現代化的思想進程來看,曾先后形成了關于現代化的7個提法,即: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和形成,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現代化、不斷求解現代化的結果。現代化是人類社會不可抗拒的歷史大趨勢,中國共產黨對于現代化的認識橫跨了半個多世紀,勾畫出了四條清晰的軌跡。
現代化
一是在提出“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即“四個現代化”的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毛澤東從1945年的《論聯合政府》開始提出工業(yè)、農業(yè)現代化的問題,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筆記中,提出了“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的“四化”。1964年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四化”正式被表述為“全面實現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此時,毛澤東還把“四化”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通過“四化”,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這就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四化”是作為這個總目標下面的主要內容。
二是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目標的前提要求下,探索更多方面的現代化問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在重提“四個現代化”的同時,更加重視現代化建設問題。他認識到,“四個現代化”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部內容,從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延伸到更多的范圍,它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法制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教育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等諸方面。他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0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諸多方面中,鄧小平特別重視市場經濟問題,為建立現代市場體系和運行方式,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奠定了市場化的基礎。
三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目標的內涵逐步作出清晰的界定。1987年中國共產黨十三大報告,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是“富強、民主、文明”。2007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又增加了“和諧”的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際上概括了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領域現代化的內容。
四是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3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繼續(xù)強調“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同時,闡明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要搞好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社區(qū)治理、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第三方治理等多方面的國家治理。習近平明確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xié)調的國家制度”。
從上述中國共產黨認識現代化的思想進程來看,曾先后形成了關于現代化的7個提法,即: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7個提法,體現了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化”提法,突出地強調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性質。世界上各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西方國家走的是對內剝削壓迫、對外擴張掠奪的資本主義道路,這樣的現代化在本質上充滿了暴力和血腥。中國的現代化,走的是社會主義的道路,依靠全體人民的團結、智慧和力量,在本質上充滿著和平與和諧。
二是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五化”提法,尤其注重現代化建設的經濟任務,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路徑,由淺入深地探索了現代化所包含的三大層次。歷史唯物主義把社會形態(tài)解構為生產力(物質基礎)、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意識形態(tài)三個方面,毛澤東提出“四化”,主要從生產力和物質基礎的層面探索現代化;鄧小平側重于現代市場經濟問題,主要從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經濟體制的層面探索現代化;習近平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問題,主要從上層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探索現代化。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分析框架,彌補了此前“三缺一”的不足,使我們對于現代化的整體認識,臻至完善、步入佳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